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感书

标题包含
感书
伥伥泽畔日吟哦,六十年光一刹那。我愧梁鸿犹赁庑,人传邵子有行窝。安贫差喜恩仇少,养拙还欣阅历多。身后尚留遗憾事,君亲未报总蹉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湖边迷茫地吟诵着诗篇,六十年的光阴如同瞬间消逝。我惭愧于自己像梁鸿那样仍在租房子住,人们却传说邵子有简陋的住所。我满足于贫穷的生活,因为这样恩怨就少些;我也欣慰于自己还能保持朴实,毕竟人生经历丰富。遗憾的是,身后还有未完成的事,无法回报君主和双亲的付出,让人总是感到懊悔。
去完善
释义
1. 伥伥: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2. 泽畔:水泽边。 3. 六十年光:指六十年的时间。 4. 一刹那:一瞬间。 5. 梁鸿:东汉隐士,曾在吴地为人赁舂,此处作者以梁鸿自比。 6. 邵子:指北宋哲学家邵雍,世称安乐先生,在故乡豪强李处率为他修筑了一座茅草屋,取名为“行窝”,寓意是他时刻准备出发的地方。这里提到邵子有行窝是比喻诗人自己愿意像邵雍一样,做一个身处尘世而心游物外的人。 7. 安贫:习惯于贫困的生活。 8. 养拙:保持质朴的性情。 9. 履历:个人经历。 10. 蹉跎:指虚度光阴。 11. 君亲:君主和父母,这里指的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去完善
赏析
王松的《感书》表达了他身处困境之中,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诗人在泽畔日复一日地吟诵诗歌,感叹六十年的光阴犹如一刹那。诗人自比梁鸿(东汉高士),虽身处困境但仍能坚定信念;又想到邵子(北宋哲学家)虽然生活简朴却有所追求。诗人以梁鸿、邵子作为榜样,激励自己在困境中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诗人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较为乐观,认为贫穷使他与世无争,感受到了恩仇较少的喜悦。他还以“养拙”来保持自己的纯朴本色,并为自己的丰富人生阅历感到欣慰。然而,诗人也深感自己尚有未尽之事,未能报答君亲的恩情,这让他感到无奈和遗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书》是清朝诗人王松于道光年间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正值清朝中期,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段时间里,王松的人生际遇颇有些坎坷。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及第,这对他的理想抱负造成了不小的打击。此外,他在家庭中也需要承担起赡养父母、教育子女的重担,这使得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在道光年间,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一方面,由于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国家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民众生活困苦;另一方面,清政府内部的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导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王松身处这一时代背景,对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苦难深感忧虑。因此,他在《感书》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和民众命运的关切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