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七言
春风轻,春雨晴;红杏开还落,黄莺打更鸣。朝朝江上穿双眼,夜夜空房度五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日里的风儿轻轻吹拂,春雨洗净了天空;红艳的杏花绽放后又凋谢,黄莺鸟不停地啼叫。每天清晨我在江面上眺望远方,夜幕降临时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度过漫漫长夜。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三五七言:此诗名为《三五七言》,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形式,每句字数分别为三、五、七个字。
2. 王松:诗人,生平不详,可能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文人墨客。
3. 红杏:即杏花,春季开花,为淡红色或白色,此处指代春天景象。
4. 黄莺:一种黄色的小鸟,又名黄鹂,善于歌唱。
5. 五更: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这里形容时间漫长。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情感相互交织的佳作。诗歌以“春风轻,春雨晴”起笔,勾画出一幅春天的画面,为整首诗奠定了明朗、愉悦的情感基调。紧接着,“红杏开还落,黄莺打更鸣”两句则通过红杏的盛开和凋落以及黄莺的啼鸣,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寓含着生命短暂的感慨。这种表达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引人深思。
接下来的“朝朝江上穿双眼,夜夜空房度五更!”两句则是诗人的自我倾诉。通过对江景的描写以及对空房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流逝和对生活的无奈。这里的“穿双眼”和“度五更”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心中无法排遣的忧虑和愁绪,使诗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现诗人的内心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同时,诗人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哲理思考,使得这首《三五七言》成为一首韵味悠长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五七言》是唐代诗人王松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在创作这首诗时,王松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他曾是进士出身,担任过地方官员,但由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朝政,被贬谪到偏远地区的临江任司马。在这段时间里,他感受到了仕途失意的痛苦和孤独,也对人生有了深刻的反思。
唐宪宗时期,国家虽然暂时恢复了安定,但宦官势力依然强大,朝政腐朽不堪。王松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朝廷的失望和对人民的同情使他写下了这首感慨万千的诗篇。在这首诗中,他以月、花、鸟等自然景象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友情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