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山中访友感作示同游

标题包含
山中访友感作示同游
刺桐叶底红鹦鹉,菡萏花间白鹭鸶;莫太分明休混沌,与君说破不须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刺桐树下有红色的鹦鹉,荷花中间站着白色的鹭鸶;不要太过清晰地辨认它们,让我来给你一一解答无需怀疑!
去完善
释义
1. 刺桐:一种植物名称,即海桐。 2. 叶底:树叶的背面。 3. 红鹦鹉:红色的鹦鹉。 4. 菡萏:指荷花。 5. 白鹭鸶:白鹭的一种。 6. 莫太:不要太过。 7. 分明:清楚,明确。 8. 休混沌:保持自然状态,不要过分探寻。 9. 不须疑:不需要怀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而美丽的自然景象:红鹦鹉躲在刺桐叶下,白鹭鸶在荷花之间自由穿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比喻的手法,使得诗歌既具有音乐美又富有视觉冲击力。同时,诗人在此提醒读者,不必过分追究事物的明暗、善恶,应保持内心的混沌和平静,这也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访友感作示同游》是清代诗人王松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王松生活于清朝晚期,此时期国家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鸦片战争的炮火使得民众疾苦不断,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有不少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王松与友人一同进山访友之时,他们在山间寻觅友人的踪迹,期间所见所闻激发了诗人的感慨之情,从而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色和与朋友共享宁静的时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友情的珍视,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国家时局的忧虑。 此外,诗歌中还蕴含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尽管时代动荡,但诗人依旧保持乐观的心态,期待着与国运共进退,这也反映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忧国忧民之情。总之,这首《山中访友感作示同游》凝聚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思考,展现了一位有抱负、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形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