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台北城楼感题

标题包含
登台北城楼感题
干戈况复阻归舟,满地哀鸿更倦游。今日英雄齐洒泪,岂惟王粲独登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兵器纷争阻碍了回归的小船, 到处都是伤心的鸟,让人疲于游玩。 今天的英雄们都洒下泪水, 怎么只有王粲独自登上高楼!
去完善
释义
1. 干戈:干指盾,戈是戟,寓意战争。这里用来象征战乱。 2. 况复:何况又...表示递进。 3. 归舟:归家的小船,指代归家的心切。 4. 哀鸿:比喻在灾难中呻吟、受苦难的人。 5. 倦游:厌倦旅行,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向往。 6. 今日英雄齐洒泪:今天的英雄们都在流泪。 7. 岂惟:难道只是,表反问。 8. 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擅长作诗。 9. 独登楼:独自登上高楼,表达孤独的心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城的城楼上所见的景象和感触。首句中的“干戈”指的是战争,“归舟”则象征着诗人渴望回到家乡的心情。然而战争的阻碍使他的归途变得困难重重,令人叹息。次句中“满地哀鸿”描述了战乱所带来的悲惨景象,也反映出诗人对此的厌恶和疲倦。他不愿再看到这个世界的痛苦,但又无法逃避现实。接下来的两句是诗人以英雄们的视角来看待这令人悲伤的现实世界。他们也对这样的局面感到痛心,并为未能改变这个局面而流泪。最后一句中的“王粲”是三国时期的文人,他曾写下著名的《登楼赋》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提到王粲是想暗示他也像王粲一样,希望通过登楼抒发自己的情感。整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又展现了他对家乡和英雄的关爱之情,以及对历史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台北城楼感题》是清代诗人王松在道光年间(1821-1850年)创作的一首长诗。此时正值清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不断,各种矛盾逐渐激化。 王松是广东潮州人,生平颇富波折。早年他曾因家贫辍学,后在广州经营笔墨生意,因其才华横溢而声名鹊起。然而,命运多舛的他却在中年时因一场意外火灾导致家破人亡,后被迫流浪至台湾。在台湾期间,他生活贫困,却从未放弃过对诗歌的热爱,将人生的感悟化作一篇篇佳作。 此时正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为获取中国的大量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商品,通过走私鸦片毒害中国人民,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清政府迫于压力,于1840年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清朝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并向其支付巨额赔款。这一事件使清朝的国际地位大幅下降,国内矛盾愈发尖锐。 在此背景下,王松登上台北城楼,俯瞰台湾风土人情,心中感慨万千。他以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