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兴
人閒境静道心生,日掩柴门废送迎。竹影上墙如墨画,泉声到枕当琴鸣。谁知汎爱为身累,始信无求得梦清。触目不须轻感慨,耕桑也是答升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们闲暇时心境平静,阳光照在简陋的柴门上,不再迎来送往。竹子的影子映在墙上就像一幅水墨画,泉水声传入耳畔如同美妙的音乐。谁曾想过度的爱心反倒成了负担,开始相信无欲无求才能使梦境纯净。看到这样的景象不需要轻易感慨,耕耘和养蚕也是报答太平盛世的一种方式。
去完善
释义
《适兴》:该诗选自明朝诗人王松的《崇祯宫词》。
1. 人閒境静道心生:“人閒”即世人闲暇无事;“境静”指环境宁静;“道心生”意指在安静的环境中,诗人感悟到生活的哲理。
2. 日掩柴门废送迎:“日掩”表示太阳即将落山;“柴门”是农村家庭的简陋院门;“废送迎”指不再迎来送往。
3. 竹影上墙如墨画:“竹影上墙”表示月光透过竹林洒在墙上形成的影子;“如墨画”形容这景象如同水墨画一样美。
4. 泉声到枕当琴鸣:“泉声”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到枕”表示诗人躺在床上听见了泉声;“当琴鸣”是把泉声比作琴声。
5. 谁知汎爱为身累:“汎爱”指的是广交朋友;“为身累”意为因为这广交朋友的习惯使自己身心疲惫。
6. 始信无求得梦清:“无求”是指无所欲求的生活态度;“梦清”指梦境中感受到的清净境界。
7. 触目不须轻感慨:“触目”意思是所看到的事物;“轻感慨”表示轻易地抒发感慨之情。
8. 耕桑也是答升平:“耕桑”是指农耕和蚕桑的生产活动;“答升平”表示这些生产活动也是报答太平盛世的一种方式。
去完善
赏析
《适兴》是清代诗人王松创作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作。诗人以宁静的田园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的感受,表达了他对淡泊生活和无求无累境界的追求。
首联“人閒境静道心生”,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人少地僻、环境幽静。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油然而生。接着在“日掩柴门废送迎”中,作者描述了柴门静闭,无人进出,无欲无求的生活场景。
颔联“竹影上墙如墨画,泉声到枕当琴鸣”描绘了静谧乡间的美景。竹林的影子映在墙上,犹如一幅水墨画;泉水潺潺的声音传入耳畔,如同美妙的琴声。这两句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颈联“谁知汎爱为身累,始信无求得梦清”是诗人对个人生活的反思与感悟。他意识到广泛地关爱他人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困扰和负担,于是开始相信无所追求才能获得梦境中的清静。这体现了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纷扰,寻求心灵安宁的内心向往。
尾联“触目不须轻感慨,耕桑也是答升平”则是对这种生活态度的总结。诗人告诫自己,面对眼前的景象不必轻易感伤,从耕地养蚕这样简单的农事中也能体会到平和的快乐。这表明诗人主张平淡处世,安于田园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盛唐时期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00年左右,这个时期正是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诗人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壮丽的河山,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王之涣生活在唐朝玄宗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普遍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关注民生疾苦。他在政治上颇有建树,曾任绛州司户参军,后因事被贬为晋州司马。在担任地方官期间,他关注百姓生活,努力改善当地民生,深受民众爱戴。
与此同时,唐朝玄宗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王之涣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登鹳雀楼》等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唐代五言诗的瑰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