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溪客店题壁
客怀难借酒销磨,枕上凄凉听雁过。梓里烽烟家在否,竹窗风雨夜如何。杜陵归国心犹咽,王粲登楼感更多。痴想妻儿同辟谷,忍饥高唱采薇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心怀乡思难以消解,醉意阑珊中独听大雁飞过。故乡烽火连天,家园尚存否?竹林的风吹雨打,今夜又是如何度过?杜陵归乡的心情如哽在喉,王粲登高更添感慨万千。痴想与妻儿共度清贫岁月,忍饥挨饿高歌采薇之歌。
去完善
释义
1. 客怀:指旅途中产生的情感或思绪。
2. 销磨:消磨,这里指缓解心情。
3. 枕上:在床上。
4. 梓里:故乡,家乡。
5. 烽烟:烽火,战争的象征。
6. 家:指家园。
7. 在否:还存在吗。
8. 竹窗:竹子制作的窗户,寓意简陋的环境。
9. 夜如何:夜晚的情况如何,指环境凄冷。
10. 杜陵:即杜甫,唐朝著名诗人,这里代指作者自己。
11. 归国心:回到家乡的想法。
12. 犹咽:仍然哽咽,难以言表的情感。
13. 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擅长抒写思乡之情。
14. 登楼感:登上高楼时的感慨。
15. 痴想:空想。
16. 妻儿:妻子和孩子。
17. 同辟谷:共同忍受饥饿。
18. 忍饥:忍受饥饿。
19. 高唱:大声歌唱。
20. 采薇歌:一首描绘野外生活的诗歌。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王松所作的《渔溪客店题壁》。诗人以第一人称叙述,表达了在旅途中寄寓客店的情怀。首联“客怀难借酒销磨”和“枕上凄凉听雁过”,通过描写自己在旅途中借酒消愁,却无法排遣内心的愁绪,以及倾听着大雁飞过的声音,流露出旅途中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颔联“梓里烽烟家在否”和“竹窗风雨夜如何”,则展现了诗人对家乡战争局势的忧虑和对客店环境中风雨交加的夜色的感受,进一步揭示了诗人沉重的心境。
颈联“杜陵归国心犹咽”和“王粲登楼感更多”,运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故乡的心难以平静,却又因现实原因感到无奈和伤感的复杂情感。
尾联“痴想妻儿同辟谷”和“忍饥高唱采薇歌”,表现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团圆的心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乐观期待。整首诗情感丰富,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及历史典故的运用,将诗人的思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渔溪客店题壁》,作者是清代文人王松。它创作于清朝末期,具体年份不可考,但结合王松的生活轨迹和时代背景推测,此诗大约创作于1850-1900年间。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一方面,国内太平天国内乱不断,民生疾苦;另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入中国,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在这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王松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他以自身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了这首抒发家国情怀的诗歌。
王松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生活的苦难和时代的动荡,让他深感焦虑和无奈。为了寻求人生的出路,他离开家乡,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流浪生涯。在这段旅程中,他亲身体验到了民间的疾苦,也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渔溪客店题壁》正是王松在旅途中创作的诗歌。通过描绘渔溪客店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漂泊生活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清朝末期社会的混乱和人心的不安。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