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四首 其一
涧底有老松,郁郁态不舒。解我腰带量,梁栋才有馀。当今哲匠稀,毋乃此生虚!正恐逢顽樵,采薪妄剪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涧底下有棵老松树,郁郁葱葱但姿态却不舒展。用我的腰带测量它,会发现它的木材足以做成房梁和柱子还有富余。如今擅长木材处理的人很少,这棵树可能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来利用它。我们担心这棵好树可能会遇到愚昧的樵夫,他们随意砍伐,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材料。
去完善
释义
1. 涧:山间流水的沟。
2. 梁栋:房屋的栋梁,这里比喻人才。
3. 哲匠:指聪明才智的人。
4. 毋乃:表示猜测的语气词。
5. 顽樵:愚钝的樵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偶得四首 其一》是清朝诗人王松的一首咏物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涧底老松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才能不被赏识的感慨。
首先,诗人通过描述涧底的老松,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处境。老松生长在涧底,郁郁葱葱,但却无法舒展自己的枝叶,这就像是诗人虽有满腹才华,却无法得到施展的机会。接着,诗人以腰带测量松树的方式,表现了松树的高大,暗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心情。最后,诗人担心老松会被无知的人砍伐,表达了诗人担忧自己的才华被埋没的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偶得四首 其一》,是由清代诗人王松所创作的一组诗之一。这组诗的创作时间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这是清朝的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但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国内矛盾逐渐激化,为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等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在人生际遇方面,王松是江苏人,早年即有才名,但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后因友人推荐进入翰林院,最终因性格刚直而遭到排挤,辞官回乡。这一经历使他对于仕途的失望和理想破灭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因此在其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时代背景方面,清朝末期正处于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的时期。由于鸦片战争等一系列的战争失利,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这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使得士大夫阶层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忧虑,纷纷寻求改革之道。王松作为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其诗歌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