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除夕书怀

标题包含
除夕书怀
酒脯今宵列绮筵,祭诗醉灶不遑眠。亲朋索写宜春帖,儿女争求压岁钱。痛饮每贻邻里笑,浪吟偏惹姓名传。回头顿觉前非悟,明日吾生又一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个美好的夜晚,我们摆下丰盛的酒席,不仅要祭祀诗人,还要欢庆佳节。亲朋好友纷纷拿出手中的春联,孩子们则争相索要压岁钱。尽情畅饮总是引来邻里的嘲笑,而任性地挥毫赋诗却使我的名声得以流传。突然间我意识到过去的错误,但没关系,明天又是新的一年,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去完善
释义
1. 酒脯:指酒与干肉。 2. 绮筵:华美的宴席。 3. 祭诗醉灶:指祭祀祖先神灵并喝醉酒,此为过年时的习俗。 4. 不遑:来不及,顾不上。 5. 宜春帖:即“宜春帖子”,中国传统的节日祝福的书写形式,通常在新年时向亲友送去祝福。 6. 压岁钱:旧俗在春节期间,长辈给小孩的铜钱或银币。 7. 痛饮:尽情饮酒。 8. 贻:引起,导致。 9. 浪吟:随意的吟咏作诗。 10. 姓名传:名字被传播开来,意指名声逐渐扩大。 11. 前非悟:意识到过去的错误。
去完善
赏析
《除夕书怀》是清代诗人王松的一首描绘春节景象的诗作。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浓烈的情感,展现了春节期间的种种习俗和活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酒脯今宵列绮筵,祭诗醉灶不遑眠。”这两句描述了除夕夜家人摆下丰盛的酒席,祭祀诗神和灶台神灵的场景。通过“酒脯”、“绮筵”等词语,诗人巧妙地传达出除夕夜家的温馨与欢乐气氛。同时,“祭诗醉灶”也寓意着人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颔联“亲朋索写宜春帖,儿女争求压岁钱。”这句描绘了亲朋好友之间互赠春联和孩子们争抢压岁钱的场景。“宜春帖”即春联,代表了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期待;而“压岁钱”则是长辈给予晚辈的祝福,象征着亲情、友情的传递。诗人通过这两个细节展示了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颈联“痛饮每贻邻里笑,浪吟偏惹姓名传。”这两句揭示了诗人在春节期间豪放饮酒、尽情赋诗的行为引起了邻里的关注和传播。诗人以“痛饮”和“浪吟”展现了自己不拘小节、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名声逐渐流传的欣慰之情。 尾联“回头顿觉前非悟,明日吾生又一年!”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回首过去一年的得失感悟,感叹时光荏苒,又将迎来新的一年。在结尾处,诗人表达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深厚的哲理意味。 总之,《除夕书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节期间的热闹氛围和传统习俗。同时,诗人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和人生态度。这首诗意境生动,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除夕书怀》这首诗是清朝诗人王松在除夕之夜抒发感慨之作,创作于清道光年间(约公元1840年左右)。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困境中,鸦片战争即将爆发,社会矛盾激化,民生疾苦日益严重。而王松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体恤民生疾苦的文人墨客,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深感忧虑与责任。 在此时期,王松经历了一系列人生起伏。他曾是举人,后因科场舞弊案被革除功名,从此结束了官场生涯。这段人生变故使他对世态炎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激发了他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情怀。此后,王松以文学创作为寄托,用诗歌记录时代风云,反映百姓生活。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鸦片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也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严重侵犯,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时代背景使得王松的诗歌作品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既抒发了个人情感,又反映了时代的呼唤。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