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虚一词兄重阳有感原韵
莫挽狂澜卫梓桑,每逢佳节引杯长。羡君有兴添新句,愧我无才老故乡。何必登高循旧俗,空愁卧病过重阳。白衣送酒今难得,辜负蟹肥菊正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用力挽狂澜去保卫梓桑, 每逢节日里, 我们都会放开心怀畅饮。羡慕你有兴致再添上新诗句,我却因才华有限, 老是怀念着故乡。不必执着于传统习俗登高望远, 在床上卧病, 对重阳节的哀愁也无济于事。如今鲜少有人白衣送酒, 真是遗憾, 辜负了美味的螃蟹和盛放的菊花。
去完善
释义
1. 莫挽狂澜卫梓桑:“莫挽”意为无法阻止或改变;“狂澜”比喻难以控制的重大危机;“卫梓桑”是指保卫家乡。这句诗的意思是想要保卫家园却无力回天。
2. 每逢佳节引杯长:“每逢佳节”指的是在重大的节日里;“引杯长”是指喝酒过量。这句诗表达了每逢佳节总会饮酒过多。
3. 羡君有兴添新句:“羡君”是对对方的敬称;“有兴”指有兴趣;“添新句”是创作新的诗句。这句诗表示羡慕对方能创作新的诗句。
4. 愧我无才老故乡:“愧我”表示羞愧于自己;“无才”是没有才能或技能;“老故乡”是指长期生活在家乡。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因为长期生活在家乡而没有取得成就的羞愧之情。
5. 何必登高循旧俗:“何必”是表示没有必要;“登高”是指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登高的习俗;“循旧俗”是指遵循传统的习俗。这句诗表达了没有必要的去遵循传统的习俗。
6. 空愁卧病过重阳:“空愁”是指白白地忧愁;“卧病”是指因病卧床;“过重阳”是指在重阳节这一天。这句诗表达了在重阳节这一天因病卧床的忧虑。
7. 白衣送酒今难得:“白衣送酒”是指古代的一个典故,传说在东晋时期,陶渊明在重阳节这一天,穿着白色的衣服在家中喝酒,突然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他的朋友给他送来了美酒。这句诗表示今天想要得到这样的美酒已经很难了。
8. 辜负蟹肥菊正黄:“辜负”是指没有达到期望或者要求;“蟹肥”是指螃蟹肥美;“菊正黄”是指菊花正盛开。这句诗表示自己没有享受到螃蟹肥美和菊花盛开的乐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是王松在重阳节时与友人唱和之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动荡、百姓困苦的忧虑之情,以及对于乡土之情的深深眷恋。诗人感慨于自身年老体衰,无法为国家效力,只能在家中度过这个传统节日。同时,他也感叹好友们之间的友谊和相互关心。
首联“莫挽狂澜卫梓桑”,以“狂澜”比喻国家的动荡不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卫梓桑”则表达了对家乡百姓的关切。诗人希望能够在这样的时刻保卫家乡,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颔联“每逢佳节引杯长”,表达了诗人在节日里独自饮酒的寂寥之情。他羡慕友人有兴致创作新的诗句,而自己却因为年老的缘故无法像年轻时那样为故乡做出贡献。
颈联“何必登高循旧俗,空愁卧病过重阳”,诗人表示虽然人们都有登高赏菊的习俗,但他却因病痛的困扰而无法参与其中,只能在病榻上度过这个节日。这里的“空愁”传达出了诗人对病痛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尾联“白衣送酒今难得,辜负蟹肥菊正黄”,诗人提到了古人重阳节时的习俗——白衣送酒,表达了现在很难再享受到这种礼遇的遗憾。同时,诗人也感到自己在蟹肥菊黄的重阳时节未能尽情欣赏,虚度了美好时光。
整首诗情感深沉,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家乡的忧虑、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虚一词兄重阳有感原韵》是清朝诗人王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1852年,正值鸦片战争后清朝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国家主权不断丧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王松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处在一个人生转折点。他在京城的科举考试中屡次受挫,后来回到家乡广东增城开始关注时事,关心民生。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词兄虚一,二人常常一起探讨诗歌创作,抒发爱国情怀。面对国家的危亡,他们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和使命,于是在重阳时节共同创作了这首抒怀之作。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对内实行封建统治,对外屈膝投降,导致国家日益衰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重阳节的美景,表达了对家乡、对国家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振兴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