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
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
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
兵燹殃千里,亲朋散四方。
故乡归未得,泪眼阅沧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和解并非良策,放弃东海令人痛惜!
忧虑国家如坠落天空,不可掉以轻心;筹划海疆忧患,必须防备。
战火蔓延千里,亲人朋友四散流离。
无法回到故乡,满眼沧桑,泪满眼眶。
去完善
释义
1. 和议:指与敌方和平协商的会议或条约。这里指与外国签订和平协议。
2. 知非策:知道这不是一个好的策略。
3. 瀛东:即日本。此处指清朝时放弃台湾及琉球等沿海岛屿。
4. 坠天:指国家灭亡,天坠落。
5. 筹海:筹划海上防御。
6. 兵燹:战争造成的破坏。
7. 四方:四面八方,指全国各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故乡故人的思念之情。首先,“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表现了作者对朝廷与外国和谈的政策表示质疑,认为这种做法有损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失去领土的痛心之情。接着,“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揭示了国家面临的巨大危机,担忧国家未来前途以及海洋上的危险难以防备。然后,“兵燹殃千里,亲朋散四方”描述了战争的破坏性,使得千里之内生灵涂炭,亲朋好友四散分离。最后,“故乡归未得,泪眼阅沧桑”体现了诗人渴望回归故乡而不可得的无奈,只能用泪眼见证祖国的沧桑巨变。整首诗情感深沉,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怀念故乡亲人的真挚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盛唐时期的一首著名诗篇,创作于公元742年。这首诗歌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这个时期,王之涣正身处唐朝的黄金年代,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之涣得以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作品。然而,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繁荣的时期,王之涣的个人命运却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成功考取功名,这使他深感挫折。此外,他的家庭生活也颇不顺利,他与妻子感情不和,最终导致离异。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为他创作《登鹳雀楼》这样的诗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唐代,诗歌是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当时的文人墨客们热衷于登山临水,登高望远,以此抒发胸怀,探讨人生哲理。鹳雀楼位于黄河岸边,是当时著名的旅游胜地,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诗篇。王之涣正是在登上鹳雀楼时,目睹了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了创作的灵感,从而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