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 其四
问天屈子离骚赋,斫地王郎托醉歌。东国圣师西国佛,南山鸟避北山罗。云深易觅还魂草,风劲难兴止水波!受辱不须逃胯下,无双品自引萧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向天空致敬屈子离骚的诗篇,向大地传颂王郎醉酒后歌唱的故事。东方有智慧的老师,西方有救世的佛祖,南山的鸟儿在躲避北山的捕网。在云雾深处容易找到能令人起死回生的仙草,但猛烈的风难以让静止的水面再起波澜!即使遭受侮辱也不需要在胯下逃避,非凡的品质自然会引来贤人相助。
去完善
释义
1. 屈子:指屈原,楚国大诗人,楚辞的奠基人,曾任三闾大夫。他一生忧国忧民,但由于朝廷腐败,主张不能实现,最后投汨罗江而死。在《离骚》中,屈原表达了他的忧国之情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2. 斫地:击打地面,表达愤怒或激愤的情绪。王郎,指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里用以代表作者自己。
3. 东国圣师:指孔子。西国佛: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4. 南山鸟避:指东汉末年著名隐士戴颙,字仲若。他在南山结庐而居,高卧不起,世人称为“南山高卧”。北山罗:罗,即网。北山罗,这里指的是捕鸟网,暗示世俗纷扰如同罗网。
5. 还魂草:传说中一种能起死回生、让人复活的仙草。这里比喻救世之道。
6. 风劲难兴止水波:意指恶势力难以动摇坚定的信念。风劲,强风;止水波,意指平静的水面,比喻心境平静、定力深厚。
7. 胯下:古代男子两腿之间的部位,借指尊严。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的故事。
8. 无双品:指无出其右的品质、才干。引萧何:典出西汉开国功臣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这里用此典表示作者相信自己虽受屈辱,但仍会有知遇之人赏识他的才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放言”,意在抒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和观点。诗人以屈原的《离骚》和王郎的醉酒歌作为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诗中提到的东国圣师和西国佛,分别代表东方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佛教文化,而南山鸟和北山罗则象征着自然界的生灵。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宽广的视野,让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还魂草和止水波的描绘,表达了人生起伏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然而,面对挫折和困境,诗人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倡导要勇敢地接受现实,坚守自己的品格和信念。最后,诗人通过引用萧何的故事,强调了自信和坚韧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放言五首·其四》是清朝诗人王松的一首著名诗篇。这首诗作于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
在创作这首诗时,王松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寒,靠自学成才。他的诗才得到了当时文坛的广泛认可,然而科举考试却屡次不中。这使他深感怀才不遇,对现实充满了不满和愤懑。这种情感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放言五首》等。
这个时代,清朝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境地。国内政治腐败,官场黑暗,民间疾苦重重;国外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这些社会现象让王松感到痛心疾首,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正义、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