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贤庙
常慕晋高士,放心日沈冥。湛然对一壶,土木为我形。
下马访陈迹,披榛诣荒庭。相看两不言,犹谓醉未醒。
长啸或可拟,幽琴难再听。同心不共世,空见藓门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非常仰慕那些晋代的高雅之士,内心安定得如同白日沉迷。我端坐在那里,就像一尊用泥土和木头塑成的雕像。
当我骑马来到这个地方,探索古人留下的痕迹时,我只能穿过乱糟糟的树林来到这个荒废的庭院。我们互相看着对方,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仿佛都还没有从醉酒的状态中清醒过来。
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大声呼叫来排解内心的寂寞,但那幽怨的琴声却再也无法聆听。我们的心灵是如此的相通,但却无法被世人理解,只能看到那苔藓斑驳的门扉在岁月中愈发显得青青翠翠。
去完善
释义
1. 七贤庙:指祀奉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庙宇。
2. 晋高士:指魏晋时期的名士,如“竹林七贤”等。
3. 放心日沉冥:心情平静下来,逐渐进入深沉的冥想状态。
4. 一壶:指酒。这里指代饮酒娱乐的生活。
5. 土木为我形:指在泥土和木材构成的庙宇中重塑自己的形象。
6. 陈迹:过去的痕迹,这里指七贤庙的历史遗迹。
7. 披榛:拨开杂草。
8. 荒庭:荒废的庭院。
9. 相看两不言:彼此相望却无言相对。
10. 犹谓醉未醒:好像他们都还没从醉酒中清醒过来。
11. 长啸:长声呼啸,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12. 幽琴:优美的琴声。
13. 同心不共世:志同道合的人难以共存于世俗之中。
14. 藓门青:苔藓覆盖的青砖门楼。
去完善
赏析
《七贤庙》是唐代诗人朱湾为纪念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所作。诗中描述了作者在探访七贤庙时所感受到的浓厚历史氛围和与先贤神交的心得。首先,通过赞美七贤的高尚品质和脱俗风范,作者表达了对其仰慕之情。其次,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庙宇的荒凉景象,体现了岁月沧桑之感。接着,通过描绘自己与庙中塑像的对望,传达了与先贤之间无声的心灵交流。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人间与世外,进一步强调了七贤的崇高境界,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现实的无奈。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生命的哲思,流露出作者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七贤庙》是唐代诗人朱湾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描绘了魏晋时期七位名士的才情风采,以及他们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诗人在咏史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创作背景方面,首先从诗词的创作时间来看,朱湾生活于唐朝盛世时期,他一生经历了唐太宗、高宗和武则天三个朝代。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繁荣、文化兴盛,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然而,唐朝后期政治腐朽、世风日下,这也使诗人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其次,关于诗人朱湾的个人经历,他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学,但仕途并不得意。他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直到晚年才被任命为地方官吏。这种人生际遇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也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来看,唐朝前期虽然政治较为清明,但封建制度下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诗人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贫富分化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使得诗人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同时,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作为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寄托,也成为了诗人表达理想社会的象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