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段上人院壁画古松

标题包含
题段上人院壁画古松
石上盘古根,谓言天生有。 安知草木性,变在画师手。 阴深方丈间,直趣幽且闲。 木纹离披势搓捽,中裂空心火烧出。 扫成三寸五寸枝,便是千年万年物。 莓苔浓淡色不同,一面死皮生蠹虫。 风霜未必来到此,气色杳在寒山中。 孤标可玩不可取,能使支公道场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石头上的盘古树根,可以说是大自然的杰作。 然而谁能知道,草木的性情在画家的笔下会发生改变。 这方丈之地,显得既幽静又惬意。 画家将树木的纹理描绘得淋漓尽致,甚至能看到被火烧出的空洞。 这三寸、五寸的画枝,仿佛是经历了千年的生长,成为了永恒的生物。 画面上的莓苔,颜色深浅各异,甚至有死亡的痕迹和蛀虫的痕迹。 即便风霜没有真的来临,但那种寒冷之气却似乎已经渗透到画面中。 这独特的景色可以欣赏却无法触摸,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永恒的气息。
去完善
释义
1. 石上盘古根,谓言天生有:古根,古树之根。谓,说。本句意为:石头上的古老树木的根盘绕着,仿佛是天生就存在的。 2. 安知草木性,变在画师手:安知,怎能知道。画师,画家。本句意为:怎么能知道草木的性质,全都在画家的手中发生转变。 3. 阴深方丈间,直趣幽且闲:阴深,阴暗深邃。方丈,一丈见方之地,形容地方狭小。直趣,直接指向。幽且闲,幽静而闲暇。本句意为:在这方丈之地,阴森而深邃,直接导向了那幽静而闲暇的地方。 4. 木纹离披势搓捽,中裂空心火烧出:木纹,树木的纹理。离披,分散的样子。势,气势。搓捽,纠缠交错。中裂,从中断裂。空心,内部中空。火烧出,火燃烧出来。本句意为:树木纹理分散交错,气势磅礴,从中断裂的内部中空之处,仿佛被火烧出来一般。 5. 扫成三寸五寸枝,便是千年万年物:扫成,绘画的技巧之一,用线描绘轮廓。三寸五寸,形容树木的高大。千年万年,指时间的久远。本句意为:将树木描绘成三寸五寸之高,便成为了具有千年万年历史的古老事物。 6. 莓苔浓淡色不同,一面死皮生蠹虫:莓苔,一种苔藓植物。浓淡,深浅不一。色不同,颜色各不相同。死皮,枯死的树皮。生蠹虫,生长着蛀虫。本句意为:苔藓植物的色泽深浅不一,而另一面枯死的树皮上,则生长着蛀虫。 7. 风霜未必来到此,气色杳在寒山中:风霜,寒冷的风霜。未必,不一定。气色,树木的生机。杳,遥远。寒山,寒冷的山区。本句意为:寒冷的风霜不一定光临此地,但树木的生机却在遥远的寒山中显得格外明显。 8. 孤标可玩不可取,能使支公道场古:孤标,孤高的品性。可玩不可取,可以欣赏却不可以模仿。支公,东晋名僧支遁,以爱鹤著称。道场,佛教修行的地方。古,古朴。本句意为:这孤高的品性虽然可以欣赏却不可以模仿,但却能让支公的道场显得更加古朴。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段上人院壁画的古松形象,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赞美。首联点明古松扎根于石头之上,犹如天生一般;颔联则由古松的天生特性,转入对其变化的观察,即经过画师的妙手,赋予了它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接下来的几联,描绘了古松的各个方面:它的纵深感、奇特的纹理、苍翠的颜色,以及它的高洁气质,诗人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立体的画卷。尾联则再次强调,虽然古松孤独而高傲,但正是因为其特立独行的特质,使它成为了寺院的象征和标志,也让这个道场显得更为古老和深厚。整首诗通过对古松的细致描绘,既展示了画师的技艺,也揭示了古松的独特精神品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题段上人院壁画古松》是唐代诗人朱湾的作品。诗中的“段上人”指的是一位名叫段行嵩的僧人。朱湾生活在唐德宗时期(780-805年),这一时期唐朝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朱湾的个人生活并不如意,他曾因为科举落第而一度心灰意冷,最终在洛阳附近的白马寺出家为僧。 在这首诗中,朱湾以古松为主题,通过描绘松树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了对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追求。同时,他也借题发挥,抒发自己虽然遭遇挫折,但依旧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此外,朱湾还通过对古松的赞美,表达了对古人智慧和技艺的敬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体现了唐德宗时期文人墨客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以及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