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垣春·四远天垂野
四远天垂野。向晚景,雕鞍卸。吴蓝滴草,塞锦藏柳,风物堪画。对雨收雾霁初晴也。正陌上、烟光洒。听黄鹂、啼红树,短长音□如写。怀抱几多愁,年时趁、欢会幽雅。尽日足相思,奈春昼难夜。念征尘、满堆襟袖,那堪更、独游花阴下。一别鬓毛减,镜中霜满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宽广无边,远方与地平线相接。夕阳西下,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人们纷纷从马背上下来休息。这片土地上的植物丰富多彩,有蓝色的草木,也有用丝绸制作的装饰品掩映在柳树下,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当雨水退去,云雾散开,阳光重新普照大地时,一切显得如此宁静和谐。你看,田野里烟雾蒙蒙,黄鹂鸟在枝头啼鸣,时而婉转悠扬,时而高亢激昂,宛如一曲优美的乐章。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而思念却如春日般增长。春天美好的夜晚里,心中却满是忧愁。那些曾经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刻,如今只能化作无尽的思念。布满衣襟的尘土,见证了曾经的征途,而如今只留下孤独的身影在花影婆娑间徘徊。离别的日子已经太久,岁月蹉跎,头发已白,镜子里的自己已是满脸风霜。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塞垣:指边疆地区。
2. 四远天垂野:描述边疆广阔无边的景象。
3. 吴蓝滴草,塞锦藏柳:形容春天花草茂盛的景色。吴蓝和塞锦是虚构的地名,用以泛指江南和北方的风光。
4. 对雨收雾霁初晴也:描述雨后初晴的景象。霁,雨停。
5. 陌上、烟光洒:描绘田野间的美丽风光。
6. 黄鹂、啼红树:形容春天的声音与色彩。
7. 短长音□如写:表现鸟鸣声的变化丰富。
8. 欢会:指欢聚的时光。
9. 春昼难夜:形容春天的白天很长。
10. 征尘、满堆襟袖:描述旅途劳累的形象。
11. 独游花阴下:描绘独自漫步在花影下的情景。
12. 一别鬓毛减:表示离别后头发变白的情景。
13. 镜中霜满把:描述镜子里的自己满头白发的形象。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词里,方千里以开阔的视野描绘了壮丽的边疆景色,向晚时分,雕鞍卸下,在吴蓝滴草与塞锦藏柳的边塞风光中,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当雨水消退,阳光重洒大地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烟雾笼罩的陌上风光,耳边传来黄鹂鸟在红树林间的歌声,这些声音或短或长,仿佛是自然的乐章。
词人通过这一系列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愉悦的追求。然而,这美好的画面并不能掩盖他的哀愁。为了表达对远方的思念之情,他将这份情感寄托在春天的景象中,表达出对友人的无尽思念。
随着时光的流逝,曾经的欢乐时光已不再,征尘堆积在他的襟袖间,无法抹去那深深的孤独感。面对别离,作者倍感忧虑,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发现岁月已在鬓角留下了痕迹。这首词通过对春天的描绘,传达出深深的哀思和无尽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垣春·四远天垂野》是宋代词人方千里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27年至1162年之间,即北宋灭亡、南宋初立的特殊时期。
在这个时期,方千里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他亲眼目睹了金兵入侵、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以及北宋王朝的覆灭。这些悲惨的经历使他对国家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悲痛。同时,他也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态度感到失望。
在时代背景下,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的局面。金国占据北方大片领土,而南宋则偏安江南一隅。两国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民生疾苦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方千里通过《塞垣春·四远天垂野》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