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
倚涧临溪自屈蟠,雪花销尽藓花干。
幽枝好折为谈柄,入手方知有岁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山涧旁的小溪边,我的身体自然而然地弯曲。雪花已经消融,苔藓上的花儿也渐渐枯萎。我喜欢那些伸向远方的枝条,可以成为我们谈话的话题。当我们亲手摘下它们时,才能感受到岁月的寒冷。
去完善
释义
《松》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翁承赞创作的一首描绘松树的诗。下面是诗句的注释:
1. 涧:山间的小溪。
2. 屈蟠:弯曲盘旋。这里指松树的生长姿态。
3. 雪花销尽:指松树上的雪逐渐融化消失。
4. 藓花:苔藓植物的花。这里指松树下的苔藓。
5. 干:干燥。
6. 幽枝:指深藏在树干后的枝条。
7. 折:折断,这里指采伐。
8. 谈柄:谈论的话题或根据。
9. 岁寒:指冬天的寒冷季节。这里比喻困难、困苦的境地。
去完善
赏析
翁承赞的这首《松》诗,以松树的形态和精神为主题,借物抒发了诗人自身的坚忍品质与高尚情操。首句“倚涧临溪自屈蟠”,生动描绘了松树扎根于山间溪流旁的姿态。通过这一形象,诗人强调了松树顽强生长的生命力。紧接着,“雪花销尽藓花干”一句中,“雪花”象征着严寒天气,而“藓花”则隐含了一种特殊的生存环境——湿润的土壤。诗人巧妙地运用这两个意象,传达出松树在恶劣环境中依然能够茁壮成长的坚韧精神。
次句“幽枝好折为谈柄”表明,松树的品质使其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此处可以理解为诗人希望读者关注松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尾联“入手方知有岁寒”则是诗人对自己感触的表达:只有亲手触摸到松树枝条,才能真正理解它那战胜寒冷的毅力。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松树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坚忍品质的赞美和敬意,同时也寓含着身处困境时应有的勇气和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松》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翁承赞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的晚唐时期。在这个时期,翁承赞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起伏。他曾担任朝廷官员,但因官场斗争而遭受贬谪。在这段时间里,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翁承赞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外患频繁等问题使得国家陷入危机。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坚信松树的品质能够支撑起自己的信念,展现出一个文人墨客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坚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