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见莲知菂实,寻藉□丝长。
六月天边路,何时结得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见到莲花就知道莲子在哪里,寻找线索就能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六月的天空下,什么时候会迎来霜降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采莲曲:乐府诗题,多以描写江南水乡的莲花为题材。
2. 吴浚:唐代诗人。
3. 见莲知菂实:看见莲花就知道莲子已经成熟。菂实,指莲子。
4. 藉:一种编织材料,此处可能指用竹子编织的篮子。
5. 丝长:比喻莲藕长得长而茂盛。
6. 六月天边路:形容荷叶繁茂的样子。
7. 何时结得霜:意指荷叶何时能变得像秋天霜降后的枯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采莲画面,诗人通过观察莲花和莲藕,表现了自然界生命的旺盛和活力。在炎热的六月,天边的道路上仍然能感受到丝丝的凉意,这种凉爽让人想起秋天的景色,使得诗人在心中产生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六月天边路,何时结得霜"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时间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整首诗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采莲曲》是明朝诗人吴浚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采莲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
在这个时期,明朝已经进入了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江南地区的水乡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诗人吴浚曾生活于此,对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厚的了解。他曾担任过县令等地方官员,对民间疾苦有所感触。
在这首诗中,吴浚通过对江南水乡采莲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当时人们勤劳、朴实的生活风貌。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通过采莲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反映了明朝中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