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石桥

标题包含
题石桥
六月岩崖似九秋,兴公辞赋好淹留。 杉松迤逦连华顶,钟磬依稀近沃洲。 枕水古碑卿相撰,拂云新刹帝王修。 高僧尽解飞金锡,谁是当年白道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六月的山岩犹如九月秋凉,文人墨客们纷纷留下自己的诗篇。 在绵延的松树下,可以望见远处的天台和华顶,钟声似乎从沃洲之寺传来。 在河边,古老的石碑上记载着那些过往的卿相,而新的寺庙则由帝王修缮。 那些高僧理解如何在空中挥舞金锡杖,但谁又是当年的白道猷呢?
去完善
释义
1. 六月:指夏季的六月,这里形容天气炎热。 2. 九秋:指秋季的九月,这里形容气温凉爽。 3. 兴公辞赋:兴公指的是东晋著名文人孙绰,以善于撰写辞赋而著称。 4. 淹留:意为停留、逗留,这里指在石桥边驻足欣赏。 5. 杉松:指杉树和松树,这两种树木常用于营造寺庙等宗教场所的氛围。 6. 迤逦:连绵不绝的样子。 7. 华顶:指天台山最高峰华顶峰,这里有著名的国清寺。 8. 钟磬:寺庙中敲击用的钟和磬,这里借指寺庙。 9. 依稀:模糊不清的样子。 10. 沃洲:浙江绍兴市新昌县的一个风景名胜区,以优美的山水风光闻名。 11. 枕水古碑:指古石桥边的石碑,因为桥下有流水,所以称为“枕水”。 12. 卿相:古代高级官员的统称,这里可能指的是哪位名人在石桥题诗的传说。 13. 撰:撰写,创作。 14. 拂云新刹:形容新建的寺庙高耸入云。 15. 高僧:对出家修行者的尊称。 16. 金锡:金色的锡杖,这里指僧人出行的法器。 17. 白道猷:传说中的得道高僧,这里可能是诗人用以比喻当地的高僧。
去完善
赏析
《题石桥》孙何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山水画卷。首句“六月岩崖似九秋”形象地展现了夏季的山景依然保持着秋天的韵味,从而传达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接着,诗人用“兴公辞赋好淹留”表达了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欣赏美景时的流连驻足。 诗的第二联,“杉松迤逦连华顶,钟磬依稀近沃洲”进一步描述了山中景色。长长的杉松沿着山脊蜿蜒伸展,仿佛连接着华顶;远处传来隐约的钟声,让人想起著名的沃洲仙境。这一联既展现了山景的秀美,又流露出诗人对神秘仙境的向往。 第三联“枕水古碑卿相撰,拂云新刹帝王修”则转向历史人文景观。枕水古碑见证着历代文人的才情和风流,拂云新刹见证了皇家对佛教文化的重视。这两句诗不仅揭示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凸显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后一句“高僧尽解飞金锡,谁是当年白道猷”,表达了诗人对高僧们智慧的赞美。同时,通过提出“谁是当年白道猷”的问题,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价值和历史传承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石桥》是南宋诗人孙何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60-1279年之间的宋代,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值北宋和南宋交替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诗歌创作的时间段内,孙何个人经历了从政坛到文坛的转型。他曾历任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但因受到权臣排挤而罢官,转而投身文学创作。这一经历使他对人生的起伏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宋代社会整体风气追求雅致、和谐,注重文化修养。文人墨客云集,相互交流切磋,诗歌创作水平普遍较高。孙何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将人生体验和时代精神融入诗歌,从而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题石桥》。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