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首
张乐鱼龙侵岸听,赋诗贾客倚船看。
他年得第彤庭直,拜疏终求鄂渚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音乐声中的龙形游船靠岸来听取,诗人依托船只来创作诗篇。有朝一日在朝廷中取得功名,将会通过上疏请求担任鄂渚地区的官员。
去完善
释义
《诗一首》孙何注释:
1. 孙何:宋代著名文人,字汉公,号遂翁,寿州(今安徽省寿县)人。
2. 张乐鱼龙侵岸听:描绘了江边举行宴会,音乐声引来鱼龙齐声呼应的场景。张乐,演奏音乐;鱼龙,泛指鱼类和水生动物;侵岸听,靠近岸边聆听。
3. 赋诗贾客倚船看:描述了商人们停泊在船上欣赏文人的诗篇。赋诗,吟诵诗歌;贾客,商人;倚船看,靠在船上观看。
4. 他年得第彤庭直:祝愿诗人日后在朝廷取得功名。他年,将来某年;得第,科举及第;彤庭,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朝廷。
5. 拜疏终求鄂渚官:表达了诗人希望最终能担任鄂渚地区的官员。拜疏,上疏请求;鄂渚,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鄂州市一带。
去完善
赏析
《诗一首》赏析:孙何的这首诗以“张乐鱼龙”起笔,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彰显了诗人独特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接着用“赋诗贾客”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诗人与民众之间的密切关系。诗的后两句则寓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即希望有朝一日能步入仕途,实现自己的理想。整首诗情感丰富,寓意深远,堪称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诗一首》是唐代著名诗人孙何的一首五言律诗。据史书记载,此诗大约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在这期间,孙何虽然出身世家,却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因此他的诗歌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
在唐代,由于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士人阶层对才华的推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社会阶层的固化使得很多有才华的人无法进入统治阶层。这种社会现象为当时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孙何作为这一时期的文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金榜题名。这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个人命运有了更多的感慨。在他的诗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