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桐柏观

标题包含
桐柏观
玉坛三级接秋空,此是仙家第几重。 羽客有时来驾鹤,王人无岁不投龙。 微吟海月生岩桂,长啸天风起涧松。 司马先生何处去,篆碑犹有白云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玉坛呈阶梯状直通蓝天,这算是仙境的哪一层呢? 修道之人偶尔会骑着仙鹤前来,国王每年都要前来拜神祈福。 轻声低吟,如同海上生明月般美好;长啸一声,仿佛吹起了山间的风。 那个时代的司马先生如今身在何方呢?只有那刻满文字的石碑,被厚厚的云雾缭绕着。
去完善
释义
《桐柏观》:桐柏观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境内。 1. 玉坛三级接秋空:描述桐柏观的壮丽景色。玉坛,指桐柏观的祭坛;三级,指三层。 2. 此是仙家第几重:这是神仙境界的哪一层?表示桐柏观的高远境界。 3. 羽客有时来驾鹤:羽客,指道士;驾鹤,比喻道士往来于仙境与人间。 4. 王人无岁不投龙:投龙,一种祈雨仪式。古时有求雨的君王每年都会到桐柏观举行投龙仪式。 5. 微吟海月生岩桂:描绘诗人赏月吟诗的画面。微吟,轻声吟咏;岩桂,桂花的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四季常青,可露地越冬。 6. 长啸天风起涧松:形容诗人吹箫时,风声激荡在山涧中的松树之间。长啸,高而长的声音;涧松,山间的水流旁生长的松树。 7. 司马先生何处去:此处指司马迁。相传司马迁曾来过桐柏观,并留下一篇赞美桐柏观的文章。 8. 篆碑犹有白云封:形容石碑上的字迹仍清晰可见,仿佛被白云所封。篆碑,刻有篆书的石碑;犹有,仍然有;白云封,白色的云彩覆盖着。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道教仙观的诗。诗人以诗的笔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云雾缭绕、仙境般的道家胜地。 “玉坛三级接秋空”,描述了桐柏观的建筑特色:三级玉坛高耸入云,寓意着神仙居所的高渺;“此是仙家第几重”,则是对这神秘的道教仙境的疑问。 “羽客有时来驾鹤,王人无岁不投龙”,则描绘了神仙道人们的生活场景,他们时而乘鹤而来,时而投放龙符。 “微吟海月生岩桂,长啸天风起涧松”,表现出诗人在此时此地,有感而发,抒发内心的激情与感慨。 “司马先生何处去,篆碑犹有白云封”,最后,诗人以司马相如为例,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自己内心对于未来命运的期待,也许有一天也会有人像记住司马先生那样铭记自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桐柏观》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文人孙何所作,具体时间难以确定,但从孙何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升任翰林学士这一时间节点来判断,这首诗歌很可能创作于这一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孙何经历了从地方官吏到朝廷重臣的转变,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时代的认知更为深刻。 在这个阶段,北宋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科举制度的弊端凸显,导致士人阶层出现腐败现象。另一方面,皇帝赵祯勤政爱民,亲政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调整政治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等,使国家形势相对稳定。在这种背景下,孙何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文人,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思考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 《桐柏观》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同时也寓含着对道家的敬仰之情。他借桐柏观中的景象,揭示了世人对功名富贵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老病死的无奈接受。通过对比道家和世俗的观念,揭示出人生的真谛:只有超脱物欲,才能领悟生命的价值。这种哲理思考和深刻洞察,反映了孙何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