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林书院
六阙旌门事若何,诸生常不绝弦歌。
鲤庭共禀诗书训,隠巷齐登俊造科。
宗族有光传孝弟,乡闾无讼化淳和。
芝兰子弟相薰习,金石交朋互切磋。
遥望楚江波迥急,却分庐阜影偏多。
题名石鼓围松桂,讲易高堂绕芰荷。
采药路从洪井出,买书船自孺亭过。
我惭已在瀛洲直,不得西山隠薜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六阙宫门的事务如何?学生们经常不间断地学习歌唱。
在鲤庭共同接受诗书的教导,进入隐巷的科考。
家族因孝道和兄弟友爱而光荣,乡里因为没有诉讼而变得淳朴和谐。
芝兰般的子弟相互熏陶,金石之交的朋友互相探讨。
遥望远处的楚江波涛汹涌,近看庐山倒影格外丰富。
石鼓碑刻环绕着松桂,讲解易经的高堂围绕着荷花。
采药之路从洪井延伸而出,买书的小船从孺亭穿梭而过。
我虽已登上瀛洲的高峰,却无法在西山隐居披草而行。
去完善
释义
1. 华林书院:位于江西丰城,是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
2. 六阙旌门:指的是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这里表示书院培养了很多人才。
3. 诸生:指在书院学习的众弟子。
4. 绝弦歌:停止唱歌,表示认真求学。
5. 鲤庭:出自《论语·季氏》的典故,孔子曾以鲤比喻弟子尊敬师长。
6. 禀诗书训:接受诗书的教诲。
7. 隠巷:指普通的街巷,这里指书院所在地。
8. 俊造科:古代选拔人才的科目。
9. 宗族有光:家族荣耀。
10. 乡闾无讼:乡村之间没有纠纷,表示民风淳朴。
11. 芝兰子弟:比喻优秀的学生。
12. 金石交朋:结交的朋友如同金石般坚固。
13. 切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14. 楚江:指长江。
15. 庐阜:庐山,这里形容书院周围风景优美。
16. 题名石鼓:指刻有学生姓名的石碑。
17. 围松桂:松树和桂树环绕。
18. 讲易:讲授易经知识。
19. 高堂:大厅。
20. 绕芰荷:指环境优美。
21. 洪井:可能指江西境内的洪岩井,相传有仙人采药于此。
22. 孺亭:可能是指江西省丰城市的孺子亭。
23. 我惭已在瀛洲直:表示自己已经步入官场。
24. 不得西山隠薜萝:表示自己不能像古人那样归隐山林。
去完善
赏析
《咏华林书院》是一首描绘古代书院生活场景的诗歌,全诗语言华美,意境深远,富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书院内外的景物和情境,展现了学子们在书院中勤奋学习、相互交流的景象,以及书院在道德教化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
首联“六阙旌门事若何,诸生常不绝弦歌”,表达了书院内的繁忙景象,学子们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讨学问,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颔联“鲤庭共禀诗书训,隠巷齐登俊造科”,描述了书院的教学方法和目的,强调学子们要在诗书的熏陶下成长,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颈联“宗族有光传孝弟,乡闾无讼化淳和”,则强调了书院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教化作用,使得宗族之间更加和谐,邻里关系也更加融洽。尾联“芝兰子弟相薰习,金石交朋互切磋”,则展示了书院内的学术风气,学子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全诗通过对书院内外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书院生活画卷,使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时代,感受到了书院的魅力和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华林书院》是宋代诗人孙何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在北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阶层地位日益上升,这使得当时的文人墨客更加注重学识的积累和交流。
孙何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曾担任过国子监祭酒等职务,他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华林书院创建之初,孙何就曾在此担任讲学,传授儒家经典和诗赋写作技巧。因此,他在《咏华林书院》一诗中,表达了对书院创立者王荆公的敬意,同时也展现了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对于学术传承的热衷。
此外,在北宋时期,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使得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繁荣。尤其是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区,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书院,如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等,这些书院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研究学问、交流思想的理想之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孙何在《咏华林书院》中通过对书院的赞美,表达了他对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