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宫三首·其一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草丛掩映着蜿蜒的台阶,连凤凰的鸣声也消失在茫茫云海中。在这深沉幽静的树林里,碧色的殿堂显得格外清冷。月光在夜空中自然地来来回回,再没有人陪伴着我靠着那如玉般精美的栏杆,一起欣赏这美好的夜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草遮回磴:意指绿草铺满了台阶,回:回旋的,磴:石阶。
2. 绝:断,断绝。
3. 鸣鸾:此处指马铃的声音,由于草丛繁茂以至于听不到马铃声。
4. 云树深深:形容树木高大茂盛,让人感受到了宫宇的幽深。
5. 碧殿:宫殿的别称,这里代指华清宫。
6. 明月自来还自去:指月亮自然升起又落下,表达了时光流逝之意。
7. 更无人:再也没有人。
8. 玉阑干:用玉石装饰的栏杆,此处指在华清宫中凭栏眺望的人已经没有了。
去完善
赏析
首句“草遮回磴绝鸣鸾”描绘了华清宫外围的草掩路径和寂静无人的景象,使人们想像到昔日繁华已逝,如今只有杂草满地,一片萧瑟之景。
次句“云树深深碧殿寒”透过层层云雾、树木看到宫殿依然矗立在那里,却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与温暖,只剩寒冷。
第三句“明月自来还自去”,通过明月的自然起落来比喻时光流转,岁月匆匆,又暗示君王在世时与美人的欢娱已成过往。
最后一句“更无人倚玉阑干”则形象地表达了宫廷中已无人再倚栏守望,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华清宫三首·其一》是唐代诗人崔橹所作,这首诗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中的奢侈生活,以及他们沉溺于享乐而最终导致国家衰败的历史事件。创作于公元859年,正值晚唐时期,社会矛盾激化,藩镇割据,战乱频仍。
这一时期的崔橹生活困苦,科举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他深感时局混乱,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忧虑。在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朝廷腐败、民生疾苦的忧国忧民之情。《华清宫三首·其一》正是这种情绪的体现,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奢华生活的讽刺,提醒人们警惕历史悲剧的重演。
与此同时,唐末藩镇割据,战乱频仍,朝政腐败,百姓疾苦,这些时代背景也为崔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他的笔下,华清宫不再是皇家的娱乐场所,而是一个象征国家兴衰的地方。通过描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揭示出他们的荒淫无度是导致国家衰败的根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