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村路菊花

标题包含
村路菊花
袅风惊未定,溪影晚来寒。不得重阳节,虚将满把看。 神仙谁采掇,烟雨惜凋残。牧竖樵童看,应教爱尔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风似乎仍在颤抖,小溪在傍晚显得寒冷。不能在重阳节观赏,只能勉强看看这满园的美景。是谁采摘了这些仙果?烟雨中显得有些凋零。让牧童和樵夫们欣赏,应该会觉得难以割舍吧。
去完善
释义
《村路菊花》注释: 1. 袅风:形容轻柔的微风。 2. 惊未定:形容风吹过菊花时产生的动态效果。 3. 溪影:溪水中的倒影,此处指菊花的倒影。 4.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有赏菊的习俗。 5. 满把:形容菊花数量众多。 6. 神仙谁采掇:形容菊花的美好品质,使人想起神仙采摘的美景。 7. 烟雨:形容菊花的淡雅之美。 8. 凋残:形容菊花的衰落景象。 9. 牧竖:放牧的小孩。 10. 樵童:砍柴的小孩。 11. 爱尔难:很难让人不爱。
去完善
赏析
《村路菊花》这首诗描绘了菊花在风雨中摇曳生姿的景象。“袅风惊未定”一句展现出菊花在风中摇曳的柔美姿态,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在面对这种景象时的心情。接下来的“溪影晚来寒”则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溪水映照出的寒冷感觉,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清的氛围。 “不得重阳节,虚将满把看”意味着诗人希望看到菊花在重阳节时的盛景,而不是现在这样略显凋零的样子。这两句表达了他对菊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神仙谁采掇,烟雨惜凋残”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菊花命运的关切与惋惜。他想象着那些传说中可以采摘仙草的神仙,能否看到这些被烟雨笼罩、逐渐凋残的菊花,并为它们感到痛惜。 最后,“牧竖樵童看,应教爱尔难”是诗人对普通百姓对于菊花的看法的猜测。他认为,虽然这些人不像神仙那样具有超脱尘世的眼光,但他们仍然会对这些美丽的菊花产生喜爱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菊花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短暂易逝的感慨。同时,它也传递出诗人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关爱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村路菊花》是唐代诗人崔橹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唐朝中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喜欢以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崔橹正值人生的中年阶段。他是一位勤奋好学的文人,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但因官场黑暗,内心感到失望和不满。在这种背景下,他选择了离开繁华的城市,回归田园,寻找内心的宁静。在乡村生活中,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体验到了农民的艰辛,这使他更加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 在这个时代,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随着社会的繁荣,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官僚腐败和贫富差距等问题。这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对现实社会产生不满,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他们纷纷转向文学、艺术等领域寻求慰藉。在这样的背景下,崔橹的这首诗成为了当时文人墨客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