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日次荆南路经武宁驿
茱萸冷吹溪口香,菊花倒遶山脚黄。
家山去此强百里,弟妹待我醉重阳。
风健旱鸿高晓景,露清圆碧照秋光。
莫看时节年年好,暗送搔头逐手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茱萸在秋风中散发着冷香,环绕在山脚的菊花一片金黄。我的家乡离这里还有一百里地,弟弟妹妹们正盼着我共度重阳节。晨光下大雁展翅飞翔,寒露映照着秋天的阳光。不要只看每年的季节美好,时光流逝悄然染白了我们的头发。
去完善
释义
《重阳日次荆南路经武宁驿》
作者:崔橹
年代:唐
【词语注释】
1. 茱萸:又名越椒,有浓烈的香气,古代民间习俗重阳节时插戴茱萸以避邪驱疫。
2. 菊:草本植物,菊科,多年生草本花卉,秋季开花,品种繁多,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花卉之一。
3. 家山:故乡,家乡的山。
4. 待我醉重阳:指等待我在重阳节这天喝得尽兴。
5. 风健:形容风势强劲。
6. 旱鸿:鸿雁,一种大型水鸟,传说每年秋天从北方飞往南方越冬。
7. 晓景:早晨的景象。
8. 露清:露珠清澈。
9. 圆碧:形容荷叶或莲叶的圆形绿色。
10. 照秋光:照亮秋天的阳光。
11. 时节:季节,时令。
12. 年年好:每年的这个时候都很好。
13. 暗送搔头逐手霜:指不知不觉中白发增多。搔头,挠头,这里指头发;逐手霜,随着手的触摸,越来越多的白发被发觉。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茱萸冷吹溪口香,菊花倒遶山脚黄”,以茱萸和菊花的香味、色彩营造出浓厚的重阳节气氛。
颔联:“家山去此强百里,弟妹待我醉重阳”,表达诗人离家不远,与亲人共度佳节的期待。
颈联:“风健旱鸿高晓景,露清圆碧照秋光”,描绘出重阳节清晨的景象,寓意时光美好,却容易消逝。
尾联:“莫看时节年年好,暗送搔头逐手霜”,感慨岁月催人老,表达出人生短暂的悲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重阳日次荆南路经武宁驿》是唐代诗人崔橹在公元789年重阳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一年对于唐王朝来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不久,朝廷内部党派纷争激烈,而地方割据势力也在逐渐壮大,使得国家的局势更加严峻。
崔橹,字宛陵,唐代文人,曾任监察御史。他在这一年踏上了荆南路的旅程,途经武宁驿时,正值重阳节,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歌。
在这首诗歌中,崔橹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岁月蹉跎、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民生疾苦的现实。在这个时期,虽然战乱已经平定,但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这让崔橹深感忧虑。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它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