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柳
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
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任凭春天温柔地唤醒她的美丽姿态,她似乎在古老的高台上承受不住风的吹拂。许多去年此时产生的遗憾,就像是御沟里的水流向洞庭一样无法改变。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无情:指新柳看上去没有感情,实际上暗示了新柳的孤独与寂寞。
2. 柔态:形容新柳的轻柔姿态。
3. 春催:春天的催促,暗示时间的流逝。
4. 胜风:承受得住风的力量,这里指新柳在风中摇曳。
5. 古台:古老的平台或台子,这里可能是指柳树生长的地点。
6. 去年今日恨:指的是过去在相同的时间发生的令人遗憾的事情。
7. 御沟:古代皇宫中的护城河,这里可能是一个隐喻,表示遥远的距离或者难以到达的地方。
8. 洞庭:指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这里也可能是诗人心中的一种象征。
去完善
赏析
《新柳》是唐代诗人崔橹的一首描绘柳树枝头的诗。在这首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柳树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首句“无情柔态任春催”通过一个“无情”的形容词,揭示了柳树枝头在春天的催促下所呈现出的柔弱姿态。接下来的“似不胜风倚古台”则进一步表现了柳树在这种柔弱状态下的无助与无奈,仿佛禁不住风的力量,只能依靠古老的平台。
而诗的第三句“多少去年今日恨”,则是以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背景,感叹今年柳树的命运可能也会像去年那样充满遗憾和悲伤。最后一句“御沟颜色洞庭来”则是对柳树命运的猜测和期待,希望它能在春天里焕发出新的生机,就像从皇家沟渠来到洞庭湖一样美丽。这首诗通过对柳树形象的描绘,展示了自然之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慨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新柳》是唐代诗人崔橹的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58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诗人崔橹因才华横溢而受到皇帝的赏识,但因战乱流离失所,未能在朝廷任职。
当时的唐朝社会,虽然表面上仍然繁荣昌盛,但内里已经埋下了衰败的种子。由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等原因,国家政治腐败,人民疾苦重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崔橹的新柳诗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和平盛世的渴望。
诗中以"翠色未饶春雨绿,垂丝应是东风忙"两句描绘了春天新柳的色彩和动态,既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然而,这样的美景却在那个时代显得格外珍贵,因为战乱和离乱使人们无法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