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题宇文之邵公南止亭

标题包含
寄题宇文之邵公南止亭
公南九亭名止止,亭不妄作名何为。 群公赋咏得深趣,清绝正与斯人宜。 铺张止义到无说,使我下笔先迟疑。 圣贤出处无定辙,俯仰轻重争毫厘。 云行非行止非止,由赐狂病渊骞痴。 公南少年负才术,试仕吐出胸中奇。 一言龃龉便投袂,自道岂欲求人知。 公卿文章强且起,举手谢绝无还期。 传家万卷书史乐,负郭五里松楸悲。 岷峨嘉景照研席,事搅辄醉醒仍诗。 有时日晏卧不动,鬰鬰经济埋如脾。 太师竹洞枕温落,龙图药圃临清伊。 二公止迹不止道,力与名教相扶持。 今君所处近伊洛,道在不必分高卑。 文章自可敌行事,荀孟皆我知为谁。 亭非俗亭止非止,人物不到西南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冯山,字允升,号双溪,南宋末年人。他是南宋末年的著名文人,以诗名世,与陆游、杨万里等大家齐名。 冯山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词歌赋。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公南九亭名止止,亭不妄作名何为」—— 坐落在公南边的九亭名叫止止,这个亭子并没有随意取这个名字,它的名字背后有什么深意呢? 「群公赋咏得深趣,清绝正与斯人宜」—— 众多文人墨客对这座亭子的赞美得到了深刻的趣味,其超尘脱俗的气质正好符合这位隐者的性格。 「铺张止义到无说,使我下笔先迟疑」—— 对于这个“止”字的含义究竟如何,我觉得难以准确表达,因此每次动笔都感到有些犹豫。 「圣贤出处无定辙,俯仰轻重争毫厘」—— 古代贤人的出世和隐退都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在评价他们的时候往往要在很多细节上反复权衡。 「云行非行止非止,由赐狂病渊骞痴」——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绝对的行或者止,这种选择有时候会让人显得疯狂或者愚钝。 「公南少年负才术,试仕吐出胸中奇」—— 那位年轻的公南才子才华横溢,他尝试在官场上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 「一言龃龉便投袂,自道岂欲求人知」—— 只要意见不合,他就立刻拂袖而去,他说他并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动机。 「公卿文章强且起,举手谢绝无还期」—— 他跟达官贵人的交往也多半停留在文字交流的层面,一旦觉得对方不够投缘,他便断然拒绝与对方有更多的来往。 「传家万卷书史乐,负郭五里松楸悲」—— 他的家传有万卷诗书,这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宝藏;而他悲伤的是离家五里的松楸树,那是他祖先安息的地方。 「岷峨嘉景照研席,事搅辄醉醒仍诗」—— 他喜欢岷山、峨眉山的美景,这些都是他做学问的好地方。即使有事情扰乱,他也会借酒消愁,清醒后又继续写诗。 「有时日晏卧不动,欝欝经济埋如脾」—— 有时候他会一整天都躺在家里,无所事事,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宏大的理想和抱负。 「太师竹洞枕温落,龙图药圃临清伊」—— 他亲近大自然,喜欢在太师竹林的旁边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休息,欣赏湖边的景色,或者在龙图的药圃里体验田园生活。 「二公止迹不止道,力与名教相扶持」—— 这两个朋友虽然表面上看都是隐居之人,但是他们内心对于道德名教的坚守,却在无形之中支持和影响着周围的人们。 「今君所处近伊洛,道在不必分高卑」—— 而你现在所在的地方接近伊水、洛水,这里有很多道学之士,你可以与他们切磋学问,不必在乎他们的身份地位。 「文章自可敌行事,荀孟皆我知为谁」—— 你只需坚持写作,你的文章自然可以胜过那些只做不说的人,就像荀子和孟子那样的大师,人们自然会知道他们是谁。 「亭非俗亭止非止,人物不到西南欺」—— 这个亭子并非普通的亭子,这个“止”字也并非简单的是与非,而只有在人才汇集的地方,才能真正体验到这一点。
去完善
释义
【公南九亭名止止】:“公南”指南宋文人宇文之邵;“九亭名止止”指宇文之邵在住处周围建立了九座亭子,取名为“止止”。 【铺张止义到无说】:详细阐述“止”的含义,却无法完全表达清楚。 【圣贤出处无定辙】:意指圣贤的行为没有固定的准则。 【公南少年负才术】:指宇文之邵年轻时才华横溢。 【家传万卷书史乐】:表示宇文之邵的家藏丰富,热爱读书。 【岷峨嘉景照研席】:岷山和峨眉山的美景映照在书桌前,指他的学习环境非常美好。 【太师竹洞枕温落】:太师是官职,此句形容宇文之邵闲暇时喜欢在竹林中休憩。 【龙图药圃临清伊】:龙图也是官职,此句描述他在清澈的河水边种植草药。 【二公止迹不止道】:两位官员虽然止步不前,但他们的品行仍然显示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道在不必分高卑】: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高低贵贱都不必区分。 【人物不到西南欺】:这里指宇文之邵的品德无人能及。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文人墨客与诗词歌赋的交融,通过宇文之邵公南止亭的故事传达一种恬淡安宁的心境和对学问追求的态度。诗人认为在这个亭子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理解。同时,也传递了古人对于进退有度、坚守本心的价值观。诗歌语言优美,富含哲理,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宇文之邵公南止亭》这首诗诞生于北宋中期(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繁荣,政治上也出现了许多知名人物,如欧阳修、苏轼等文人墨客。 这首诗的作者冯山,曾任端明殿学士和翰林学士,是当时的名士之一。他生活在一个政治氛围浓厚的环境中,与许多著名文人相交甚好,其中包括他的好友宇文之邵。由于诗人在生活中经常为朋友的才情所折服,便写下了这首赞美朋友的作品。 在这首诗中,冯山描述了南止亭周围的美景,赞颂了宇文之邵的高尚品德。他还运用了许多古词新句,体现了北宋文人墨客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创新精神。而诗中的"外物本自闲,中怀有馀乐"则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