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书侍郎傅公挽词 其二

标题包含
中书侍郎傅公挽词 其二
洛社瞻贤躅,书筵继老成。 声容陪夙昔,论议想平生。 节与盘山峻,名随沇水清。 草堂空旧隠,松月为谁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范祖禹(976年-1030年),字淳甫,又字梦得,成都府双流县(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 范祖禹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历任著作佐郎、秘...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参观洛社缅怀先贤的脚步,继续在书斋延续老成的传统。 聆听他们的声音和容颜如同昔日陪伴,谈论他们的观点犹如感受他们的一生。 他们的气节如同盘山一样高峻,名誉如同沇水一样清澈。 那座曾经被隐逸的草堂如今空空如也,松树和月亮在等待谁的光芒照耀。
去完善
释义
1.洛社:即洛阳文学社团。指北宋时期以司马光等人为中心的文人团体,该团体经常聚会探讨学术问题。 2.瞻:向远处看;仰望。 3.贤躅:指德行高洁者的行迹。 4.书筵:指书院讲席。 5.老成:形容人稳重通达。 6.声容:声音和容貌。 7.陪:陪伴。 8.夙昔:从前,往昔。 9.论议:讨论研究。 10.生平:有生以来。 11.节:气节。 12.盘山:这里是指五盘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北,是司马光等人常游之地。 13.峻:高耸。 14.名:名声。 15.随:随着。 16.沇水:古水名,源出中国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入海。 17.清:清澈。 18.草堂:简陋的屋子。 19.空:空置。 20.旧隐:旧日的隐居之地。 21.松月:松树和月光,借指清幽的环境。 22.为谁明:为了谁而明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范祖禹悼念他的同事、朋友、前任中书侍郎傅公的挽词。诗的内容主要通过对比和描绘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对傅公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首联通过对比展示了傅公的道德风范和学术成就。“洛社”是指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团体——“洛阳耆英会”,他们聚集在一起谈论国事,切磋学问,强调个人品行。而傅公就是这样一个德高望重、品行出众的人物,正如范祖禹所言,他就像个路标一样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而“书筵”则指代了读书人和学者们的聚会,在这里指的是傅公继承和发扬学术传统的行为。 颔联则是通过描述自己与傅公的交往来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作者说,傅公的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存在于昨日,但是和他交流讨论的机会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其中“陪夙昔”和“想平生”互为照应,形象地展现出作者失去这位朋友时的悲痛心情。 颈联则以“盘山峻”来形容傅公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就如同盘山的山峰一样坚定不可动摇。而“名随沇水清”则是对傅公名声的高度赞扬,表示他的名声就像清澈的河水一样源远流长,永不磨灭。 尾联以作者的感慨结束全诗。诗人看到昔日傅公隐居的草屋已空,只有松树和明月为伴,不禁发出感叹:这个世界还能有谁能像傅公那样在尘世中获得如此清高的名声呢?这句话既是对傅公的高度赞誉,也是诗人对他深深怀念的表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书侍郎傅公挽词 其二》是宋代著名诗人范祖禹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公元1085年,也就是北宋哲宗元祐元年。在这一时期,范祖禹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在之后担任过中书侍郎等官职,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傅公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之情。 在这个时间段内,范祖禹的生活经历颇为丰富。他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而被贬谪。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积极为国家献策献力。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政治斗争激烈,朝廷内部新旧两党纷争不断。然而,范祖禹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立场,不畏艰难,勇敢面对现实的挑战。 此外,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也相当复杂。当时的北宋政权已经趋于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然而,由于内外忧患重重,如辽金战争、农民起义等问题,使得国家政权的稳固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下,范祖禹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自然会对傅公这样的忠臣良将表示由衷的敬仰和怀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