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铃
通身是口挂虚空,不管东西南北风。
一等与渠谈般若,滴丁东了滴丁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整首诗翻译为现代白话文为:全身像挂在天空中的口,不论刮的是东风还是西风。一等到和别人谈论真理,就像滴水一样滴滴答答不断响。
去完善
释义
"通身是口挂虚空":全身都像挂在空中的风铃一般,意味着作者以空灵的意境去感受万物,表达其超脱尘世、心旷神怡的心情。
"不管东西南北风":无论东南西北的什么风向,比喻作者心境平和,不受外界影响。
"一等与渠谈般若":与别人谈论智慧、佛法之事。
"滴丁东了滴丁东":形象地描绘出风吹过风铃的声音,同时表示禅意的境界无边无际。
去完善
赏析
《风铃》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悬挂在空中的风铃的形象,诗人借物抒怀,寓意深刻。首句“通身是口挂虚空”将风铃比作一个具有无数小孔的物体,它迎风而立,任风吹拂。这里表达了诗人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的坚定信念。接下来的两句“不管东西南北风”强调出风铃对于风雨无所畏惧的品质,即使面临各种困难和压力,依然能坚守自己的立场。
而诗的后两句“一等与渠谈般若,滴丁东了滴丁东”则揭示了风铃的内在精神。“滴丁东了滴丁东”是指风铃被风吹动时发出的清脆响声,而“等”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等待。所以,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当风起时,风铃便随其节奏响起美妙的乐声,仿佛在与自然对话。这就象征了诗人作为一个智者,在面对人生各种际遇时,内心宁静而智慧,从容地应对一切。通过这样一个生动的形象,诗人展现了个人高洁的品格和超脱的境界。整首诗看似浅显,却富有哲理,令人回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风铃》是宋代诗人释如净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在这首诗中,诗人以风铃为象征,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佛法的理解。
释如净(1246-1314),字净慧,号白云山人,浙江临安人。他生活在南宋末年的战乱时期,当时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释如净成为了一名出家人,开始了他的修行生涯。
释如净在南宋末年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在年轻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由于社会动荡,他选择出家为僧,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路。在此期间,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佛学理论。他还曾担任杭州灵隐寺的住持,致力于弘扬佛法,救济百姓。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南宋末年的动荡之中。金国、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地区的侵略不断,使得民生疾苦,国家政治腐败。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和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佛门,寻求心灵的慰藉。释如净正是其中之一,他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佛法的理解。
总的来说,《风铃》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末年这个动荡的时期,诗人释如净在此时的人生际遇颇有些曲折。他将个人的感悟融入到诗歌中,通过对风铃的描绘,传达了人生哲理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