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娥
秦娥十四五,面白于指爪。羞人夜采桑,惊起戴胜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青春少女十四五,容颜白皙如素手。害羞晚上去采桑,吓得鸟儿展翅飞。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秦娥:指秦地的美女。
2. 十四五:十五岁或十四岁。
3. 面白于指爪:面色比手指甲还要白皙。
4. 羞人:害羞的样子。
5. 夜采桑:晚上采桑叶养蚕。
6. 戴胜鸟:一种头顶有冠状羽毛的鸟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秦娥》通过描绘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在夜间采桑叶时羞涩与惊慌的情态,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面白于指爪”一句点明少女的肤色之白,突显其稚嫩可爱。而她在夜晚采摘桑叶这一举动也暗示了她的勤劳善良。最后一句中的“戴胜鸟”在这里象征着少女害羞时的反应,借物抒情,巧妙地将少女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整首诗既有细节描写,又有形象的比喻,可谓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秦娥》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刘驾之手,大约在唐末五代时期(公元9世纪至10世纪初)创作。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仍的时期,士人阶层普遍面临着人生无常的感慨。
刘驾,生卒年不详,但在这一时期他应该已经历经了生活的种种磨难。他的诗作既有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也有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感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以秦娥为题,表达了人们对安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诗歌中,“笛声吹破五湖秋”一句寓意着家国破碎、山河远隔的凄楚;而“锦江春色锦城花,欲问西来意若何?”则反映了人们在战乱中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和惋惜。整首诗以秦娥为引子,展现了诗人身处乱世中的沉痛心境,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