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晓望
喜鹊寒鸦噪晚田,山前茅舍起炊烟。
小桥败叶风频扫,斜月平芜犊自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喜鹊和寒鸦在傍晚时分喧闹于田野,山前的茅屋升起袅袅炊烟。小桥上落叶随风飘散,斜月照耀下的草地牛犊安然入睡。
去完善
释义
1. 山口:地名,位于山间的出口处。
2. 晓望:拂晓时分眺望。
3. 喜鹊:鸟名,喜鸣叫,民间有“喜鹊报春”之说。
4. 寒鸦:寒冷天气中的乌鸦,其叫声往往令人感到悲凉。
5. 噪:发出嘈杂的叫声。
6. 晚田:傍晚时的田地。
7. 前茅舍:前面的简陋房屋。
8. 炊烟:煮饭时冒出的烟。
9. 小桥:小型的拱桥。
10. 败叶:枯萎凋落的树叶。
11. 频扫:频繁被吹散。
12. 斜月:指月亮升起不久,位置偏低,呈斜状。
13. 平芜:平坦广阔的田野。
14. 犊:小牛。
15. 自眠:自然地睡眠。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山口晓望”为题,表达了他在清晨时分站在山口处的所见所思。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农事活动,展现了浓郁的田园气息和生活情趣。诗中将喜鹊、寒鸦、小桥、败叶、斜月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整首诗的画面显得生动活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口晓望》是宋代诗人苏钦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宋与金国对峙的历史阶段,政治局势复杂多变。作为一位文人,苏钦在社会上有着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然而,他并没有成为统治者的御用文人,而是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恬静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使得他能够更深入地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这首诗中,苏钦通过对山口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认为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应该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试图征服它。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反映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此外,这首诗还表现出苏钦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他通过描绘山口的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