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座山中即事二首 其二
携僧缓步听溪声,课仆疏筠出翠屏。
泉石膏肓吾自许,余生应不愧山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带著僧人慢慢地走路去聆听小溪的声音,让仆人们修剪竹子以展现出翠绿的屏风。
我对矿泉石的需求有着深深的喜爱,我的余生应该不会愧对大山和自然的灵魂。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九座山:即九华山,位于安徽池州。
2. 苏钦:北宋诗人。
3. 携僧:带着僧人一起游览。
4. 缓步:慢慢地行走。
5. 听溪声:聆听溪水流动的声音。
6. 课仆:让仆人去完成某事。
7. 疏筠:疏通竹子。
8. 出翠屏:走出翠绿的屏风。这里指从竹林中出来。
9. 泉石膏肓:指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到了无法治愈的地步。泉石,指山水;膏肓,指疾病严重到无法治愈的地方。
10. 吾自许:我自己认为。
11. 余生:后半生。
12. 愧山灵:对山神的愧疚。这里是说自己此生未能做出一番事业,有愧于山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僧人一起在山林之中漫步、倾听溪流声音的情景。诗人在这个过程中,让仆人清理竹子的枝叶以便更好地欣赏翠绿的竹林景色。诗人以泉水和石钟乳来比喻自己的性格和人生观,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他相信自己在生活中会无愧于山间的精灵,暗示了自己的生活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整首诗展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座山中即事二首》是宋代诗人苏钦创作的一组诗。这组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徽宗年间(1101年-1125年)。在这个时期,苏钦作为一位文人墨客,他在山林之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他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山中的景致,展现了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
当时,北宋正处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隐居山林,逃避现实,寻求精神寄托。苏钦也是其中的一员。他在九座山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
在这首诗中,苏钦描述了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场景。他游历山水,欣赏美景,与山鸟共舞,与溪泉为伴。这些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尚,也反映了他追求自由、向往宁静的心态。此外,这首诗还传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