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游
缓步荒郊外,杖藜看耨锄。
蓑衣蒙短褐,野饭摘残蔬。
雨过苗花湿,云深草树疏。
敲门无犬吠,何处觅樵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漫步在荒野之外,手持藜杖观察农夫耕耘。披着蓑衣遮挡短衫,采集野菜烹制野外餐点。雨水滋润着花朵,云朵掩映下草木稀疏。叩响门扉却无狗吠回应,不知何处可以寻觅樵夫与渔夫的身影。
去完善
释义
1. 荒郊:荒废的城郊地带。
2. 杖藜:谓拄着拐杖在田间行走。杖,手杖;藜,即“藜杖”,用藜的老茎制成的拐杖。
3. 耨锄:翻耕土地的工具。
4. 蓑衣:以蓑草编织的防雨用具。
5. 短褐:古代贫贱者所穿的粗布短袄。
6. 野饭:野外简陋的膳食。
7. 残蔬:剩余的蔬菜。
8. 苗花:幼小的花朵。
9. 草树疏:草木稀疏的地方。
10. 敲门:敲击门扇。
11. 樵渔:打柴捕鱼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画卷。诗人缓缓漫步在荒郊野外,手拄藜杖观察着农夫们的劳作。他们穿着蓑衣,披着短褐,吃着刚从田野间摘来的蔬菜和残羹剩饭。雨后,苗花儿被滋润得鲜嫩欲滴;远处云雾缭绕,草木依稀可见。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诗人心旷神怡,他轻轻敲开一户农家门,却没有听到狗吠声,不禁好奇地向四周张望,寻找樵夫和渔民的身影。整首诗通过细致的环境描绘与人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闲游》是南宋诗人蔡沆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这首诗创作于宋高宗时期(公元1127-1162年),当时正值南宋初期,战争频发,社会动荡。而诗人蔡沆却在这乱世之中寻找到了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并将之转化为诗歌,抒发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创作这首《闲游》时,蔡沆已年近六旬,他的前半生在宋朝官场浮沉,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这段人生际遇使他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也使得他对自然的感悟更加深刻。
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战争、腐败和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百姓生活困苦,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诗词创作,以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蔡沆的《闲游》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