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龙池观瀑布泉
一上巍峰独枕流,匡山爽气为君收。
泉飞直下三千丈,池喷奔分数百州。
浄练银河辉映阁,烟凝碧树吐成楼。
先师巨笔悬崖石,文物风光度几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登上高山之巅独自倚靠流水,享受匡庐山的凉爽之气。
泉水直泻三千尺,湖泊喷水遍布各州。
如银河般洁净的瀑布倒映楼阁,烟雾凝聚在绿树中形成了楼房。
孔子大师的笔迹刻于悬崖之上,风景与古迹已经度过了几个春秋。
去完善
释义
1. 巍峰:指高峻的山峰。
2. 匡山:即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
3. 爽气:清爽的空气,此处用来形容庐山的景色宜人。
4. 独枕流:独自靠着溪流。
5. 三千丈:形容泉水飞泻的高度。
6. 百州:指众多的区域。
7. 浄练:清澈的河流。
8. 银河:此处比喻瀑布泉。
9. 辉映阁:指瀑布泉的光影映照在亭台楼阁上。
10. 烟凝碧树:烟雾缭绕中的绿树。
11. 吐成楼:形容树木间形成高楼的景观。
12. 先师:指孔子。
13. 巨笔:指孔子的教诲。
14. 文物:古代文化典籍与文物遗产。
15. 风光:优美的风景。
16. 度几秋:度过几个秋天,意指时间流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龙池观瀑布的壮观景象,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首联写登上高峰,匡山爽气扑面而来,表达了诗人在观景时的豪放气概;颔联用“三千丈”、“数百州”来形容瀑布飞流、池水喷涌的气势磅礴;颈联以银河、碧树作为比喻,使得整幅画面更为生动形象,具有奇幻色彩;尾联借先师的巨笔在悬崖石上留下文字,表达了景观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全诗韵律和谐,用词精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坐龙池观瀑布泉》是南宋时期诗人蔡沆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期,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创作这首诗时,诗人蔡沆正值人生中年,生活相对安定。他在南渡后,曾任福建路安抚司参议官、左朝奉郎等职。在这一阶段,他关注民生,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在南宋末期,社会矛盾激化,外患不断。金国和蒙古的入侵给南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国内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然而,蔡沆在诗中通过描绘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前途的关注。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士大夫的知识分子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