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游白鹿洞

标题包含
游白鹿洞
古洞云封山正阴,攀藤负石此登临。 双峰削剑雄中外,五老当头壮古今。 入室颙瞻先圣像,登台惭愧昔时心。 十年梦寐今方见,终老生涯只处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洞被云雾封锁,位于山脉背阴之处,我们沿着攀爬的藤蔓和背负着石头向上攀登。 双峰如同削尖的剑刃,雄壮气派于中内外,五位老人在上方形成壮丽的景象跨越古今。 进入室内仰望先辈的雕像,站在台上因曾经的自己而感到羞愧。 十年的梦想如今才得以实现,终于在一生终结之时找到了归宿。
去完善
释义
1. "古洞云封":这里指的是白鹿洞的云雾缭绕的景象,洞在山的北侧,故有“山正阴”之说。 2. "攀藤负石":形容登山之艰辛,攀援的藤条,背负的石头都是登山的工具。 3. "双峰削剑":山峰形状峻峭,宛如两把利剑。 4. "五老当头":古人常用五老来指代五位德行高深的老人,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远处的五个山头。 5. "入室颙瞻":进入学舍抬头看那先圣的雕像。 6. "登台惭愧":站在台上想起自己过去的内心感到羞愧。 7. "十年梦寐":长久以来的梦想终于实现。 8. "终老生涯":度过一生的日子。
去完善
赏析
《游白鹿洞》是一首描绘诗人游览白鹿洞的古诗。在诗中,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白鹿洞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古人先贤的敬仰之情。 首先,第一句“古洞云封山正阴”描绘了白鹿洞被云雾笼罩的景象,强调了山中的阴凉氛围。接下来,“攀藤负石此登临”表达了诗人攀援藤蔓、背负巨石登上山峰的过程,展示了自然环境的险峻和艰难。 紧接着,第二联“双峰削剑雄中外,五老当头壮古今”描述了山峰的雄伟壮丽。其中,“双峰削剑”比喻山峰陡峭如削,而“五老当头”则形象地刻画了山峰犹如五位老人矗立在天际的场景,传达了山河雄壮的气势。 在接下来的第三联,“入室颙瞻先圣像,登台惭愧昔时心”表现了诗人进入洞穴瞻仰先圣的塑像以及登上高台时的情感变化。在这里,诗人对古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对自己过去的浮躁心情感到羞愧。 最后,第四联“十年梦寐今方见,终老生涯只处寻”则表达了诗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即游览白鹿洞。他感叹自己一生的追求或许都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古人的崇敬之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白鹿洞》是南宋诗人蔡沆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篇。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此时蔡沆因政治原因被贬谪为南康府通判,居住在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附近。在这里,他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写下了这首抒怀之作。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正处于金朝的压迫之下,北方国土沦陷,政治腐朽,民生困苦。蔡沆作为一位有抱负的文人,曾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但因朝廷腐败而受到排挤。他被贬谪到江西后,心情沉痛,但并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在这首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鹿洞的秀美风光,表达了作者身处困境依然坚守信念、追求美好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