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九日登高庙阁阴,山间犬吠白云深。
清秋空谷寒侵夜,绕屋幽林翠满岑。
佳景随开陶令兴,雅怀犹负远公心。
年来名利都抛却,唯有游观到处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九月的一天,我们攀登上了高处的庙宇和楼阁,它们的阴影投射在下方的山谷中。从山的深处传来阵阵狗吠声,仿佛在回应天上的白云。在这凉爽的秋天夜晚,寒冷的空气弥漫在空旷的山谷中,而环绕着我们房屋的树木,犹如翡翠般翠绿装点着大地。这样的美景让陶渊明那样的诗人也为之陶醉,而我内心的雅致和高洁也不禁让我想起远方的贤人。如今我已经摒弃了名和利,只希望能在各处寻找美丽的风景和游历的体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 高庙阁:高大的庙宇楼阁。
3. 阴:阴暗处。
4. 山间犬吠白云深:山中传来狗叫声,白云深处有人家。
5. 清秋:秋天的清爽景色。
6. 空谷:空旷的山谷。
7. 寒侵夜:寒冷侵袭的夜晚。
8. 绕屋:环绕房屋。
9. 幽林:寂静的树林。
10. 翠满岑:形容山峦被绿树覆盖的美景。
11. 佳景随开陶令兴:美好的景色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令人陶醉。
12. 雅怀:高雅的情怀。
13. 犹负远公心:尚不及东晋名僧慧远禅师的高尚情操。
14. 年来:近年来。
15. 名利都抛却:将名利抛弃。
16. 唯有游观到处寻:唯有游览观赏美景才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去完善
赏析
《登高》是南宋诗人蔡沆的一首描绘秋日登高的诗作。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展现了秋天的景色及自己的隐逸之志。全诗描绘了登高所见到的美景以及自己远离名利、以游观为乐的人生态度。
首联写登高之地。“九日登高庙阁阴,山间犬吠白云深。”诗人选择重阳节这一天登上庙阁的阴影处,在这里可以俯瞰到山间的犬吠和白云深处的美景。这里的“白云深”既指云层深处的景象,也暗示着诗人探索内心世界的深度。
颔联具体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清秋空谷寒侵夜,绕屋幽林翠满岑。”在这清冷的秋天,空旷的山谷让寒气侵袭夜晚;而环绕屋舍的幽静树林,绿意盎然地铺满了山坡。这两句诗不仅勾勒出了秋天的氛围,还表现了诗人隐逸生活的理想环境。
颈联通过对比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对当下生活的看法。“佳景随开陶令兴,雅怀犹负远公心。”陶令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他曾在《桃花源记》等作品中表现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远公则是指东晋僧人慧远,他在庐山创建了东林寺。诗人认为,眼前的美景仿佛能让陶渊明重新焕发出对生活的热爱,而自己虽有陶渊明的雅怀,却始终无法达到慧远那样超脱尘世的心境。
尾联传达出诗人的决心和愿望。“年来名利都抛却,唯有游观到处寻。”诗人表示,这些年来已经将名利抛诸脑后,现在唯一的追求就是游山观水,随处寻找快乐。这里表现出诗人追求自由的精神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高》是宋代诗人蔡沆的一首五言古诗,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佳节登高远望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在蔡沆生活的时代,北宋正处于繁荣与动荡并存的时期。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宋神宗去世,哲宗即位,朝政逐渐恢复稳定。然而,北方的契丹和西夏不断侵扰边境,使得国家内外交困。在这样的背景下,蔡沆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写下了这首具有浓厚思乡情感的《登高》。
蔡沆在当时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文人,他曾任国子监祭酒,后因与权臣不和而被贬谪。在这段时间里,蔡沆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这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蔡沆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品质和他对故乡的深沉眷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