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夕
云鸿宿处江村冷,独狖啼时海国阴。
不会残灯无一事,觉来犹有向隅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飘荡的鸿雁暂居在江边村庄过夜,孤单的猿猴在深夜里鸣叫。夜色中只留下一盏昏暗的孤灯陪伴着我,睡梦中还时不时感到一丝孤独和悲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云鸿:指天上的鸿雁,这里借指客居在外的人。
2. 宿处:住宿的地方。
3. 江村:江边的小村庄。
4. 冷:冷清,冷冷清清。
5. 独狖:孤独的猿猴,这里用来比喻孤独的人。
6. 啼时:哭的时候。
7. 海国:沿海地区。
8. 阴:阴暗,阴暗的天气。
9. 不会:不明白,不懂。
10. 残灯:即将熄灭的灯,这里用来比喻孤单的心情。
11. 无一事:没有一件事可做。
12. 觉来:醒来。
13. 犹有:还有。
14. 向隅心:面对角落的哀伤心情,这里用来形容孤独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云鸿”和“独狖”开篇,描绘了夜空中鸿雁飞过、江边村庄寂静寒冷以及海岛上独狖哀鸣的情景。这种描绘传达出凄清寂寥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接下来,诗人写道:“不会残灯无一事,觉来犹有向隅心。”这两句表达了他对孤独与愁绪的深切体验。夜幕降临,灯火阑珊,诗人仍无法入睡。这里的“不会残灯”意指诗人虽困乏却无法入眠。在无尽的深夜里,诗人只能独自面对心中的苦闷。这种孤独的心情在“觉来犹有向隅心”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这里,“向隅”寓意朝向角落,表达了诗人在静夜中对孤独的深刻体味,同时也寓含着诗人对黑暗世界的不满与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永夕》是唐朝诗人高蟾的一首抒怀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
在唐代晚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志士难以凭借真才实学脱颖而出。高蟾本人历经多次科考失利,这对他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长期的挫败使他心中充满了惆怅和苦闷。于是,他以诗歌为媒介,发泄内心的忧愤,创作了这首诗。
在这首诗的背后,正是唐末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朝政的混乱导致不少文人士子深陷困境。而身处其中的高蟾,更显得无助和无奈。然而,他并没有被现实击垮,而是在诗文中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天河中有锦绣标,九云外有神仙窟。珊瑚桥坏航水深,天门夜上梯路肃。"这些诗句反映出作者心中的理想境界,也表现了他对摆脱困境的渴望。尽管现实残酷,高蟾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对未来的信心。这种精神层面的坚韧与顽强,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鼓舞人心的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