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宫
何事金舆不再游,翠鬟丹脸岂胜愁。
重门深锁禁钟后,月满骊山宫树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为什么华丽的马车不再出游,那翠绿的髻子和红润的脸颊怎么能够承受得住忧愁?重重的大门紧紧锁住,钟声过后,月亮照亮了骊山的宫殿和树木,充满了秋天的气息。
去完善
释义
1. 金舆:金色的车子,这里指皇帝出游的车子。
2. 翠鬟:女子的发髻,这里形容华山的美人。
3. 丹脸:脸色红润,这里也是形容美人的。
4. 禁钟:皇宫的钟声。
去完善
赏析
诗人高蟾在这首《华清宫》中,通过对昔日繁华的华清宫描绘,表达了深重的历史沧桑感。首句“何事金舆不再游”,言简意赅地提出了为何曾经辉煌一时的华清宫如今却已经不再有皇家车驾光临的问题。接下来,诗人通过“翠鬟丹脸岂胜愁”,进一步揭示出即使宫女们有着美丽的妆容和头发,也无法掩盖她们心中的忧愁之情。颔联“重门深锁禁钟后,月满骊山宫树秋”则描绘了华清宫的景象:重重的大门紧锁,标志着宫殿的封闭;而月光洒满了骊山的树木,映衬着秋天的景象,传达了幽深凄清的氛围。整首诗以深沉的历史视角揭示了华清宫的衰落,寄寓了诗人深深的感慨和对历史的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华清宫》是高蟾在唐僖宗光启年间(公元885年-888年)所创作的诗歌。此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一地鸡毛的状态,政治腐败、藩镇割据严重。高蟾是晚唐的一位著名诗人,曾任御史等职。他以敏锐的目光洞察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皇帝的荒淫无度,从而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之情。
这首诗的背景主要是华清宫——一座曾为唐玄宗等皇帝享乐而建的温泉行宫。位于骊山北麓的华清宫,本是皇帝与妃子共浴爱河的温床,却在高蟾的诗中被赋予了强烈的讽刺意味。诗中将华清宫比作夏桀殷纣的鹿台、阿房宫等亡国之迹,暗示皇帝耽于享乐、不思进取,从而导致国家危亡,寓意深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