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浊河从北下,清洛向东流。清浊皆如此,何人不白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浑浊的河流自北向南流淌,清澈的小溪朝着东方奔涌。无论是清澈还是混浊,河水都在不停地流动着,谁又能避免满头白发呢?
去完善
释义
"浊河":这里指黄河。
"清洛":指洛水。
"白头":本指白发的老人,这里借指人的年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江河为引,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与忧思。首联“浊河从北下,清洛向东流”中,浊河、清洛分别代表浑浊与清澈的河水,流向不同方向。这一对比手法暗示了世界万物都有各自的命运和轨迹,也寓含着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常。
颔联“清浊皆如此,何人不白头”进一步深化主题,指出无论清澈还是浑浊的水流,最后都免不了汇入大海,象征着任何人都难以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诗人借江水抒发世事沧桑之感,引起人们对生命短暂的哀叹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惋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事》是高蟾在晚唐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和历史变迁,表达了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这首诗的背后,隐藏着作者当时的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
高蟾生活在晚唐,这是一个政治腐朽、社会动荡的时期。当时的唐朝已步入衰落阶段,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阶级矛盾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高蟾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文人,面对现实的残酷和人世的艰辛,内心充满了忧郁和无奈。他试图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高蟾在诗中的描绘,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和人民生活的苦难。诗中提到“古戍三秋雁”,象征着战乱的频繁和国家形势的危急;而“荒村独鸟啼”则描绘了民间生活的贫苦和百姓的悲惨境遇。这些景象都反映了晚唐社会的现实状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