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
风雨去愁晚,关河归思凉。西游无紫气,一夕九回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风雨带走忧愁;回望山河,乡愁令人心凉。西行没有紫气祥瑞,一夜之间肠回九转。
去完善
释义
1. 关中:这里指陕西省中部地区,因其四周为山原、川陕等阻隔,故称“关中”。
2. 风雨:指恶劣的天气。
3. 关河:即关口与河流的并称,泛指军事要塞及水流。
4. 归思:归家或回归的念头。
5. 西游:向西行进,这里指诗人来到长安西部的经历。
6. 紫气:古代以为祥瑞之气,这里指皇帝的恩泽。
7. 一夕:一个晚上。
8. 九回肠:形容愁苦至极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暮色苍茫的黄昏时刻,感受到疾风骤雨的洗礼和无尽的哀愁。诗人眼中的“关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情感寄托之地,是内心的故土家园。
首句中的“风雨去愁晚”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沉重心情之下,对眼前景象的独特感受。在风雨中,他看到了时间流逝的痕迹,体会到生活中所经历的悲喜无常、世事沧桑。
次句“关河归思凉”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关中的思念之情。这里的“关河”泛指关中所处的地理环境,表达了作者身处异地时对于故乡的无尽思念与关切。同时,“凉”字不仅暗示了秋天的到来,也象征了诗人此刻的心情,透露出一丝寒意。
接着,“西游无紫气”描述了诗人西行游历的经历以及无法寻找古人所说的祥瑞之气而带来的失落感。此处表达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境遇的不满,表现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一句“一夕九回肠”是对整首诗情感的深化。其中“一夕”表示短暂的时间,而“九回肠”则是比喻诗人因思绪烦扰、忧国忧民而产生的心灵痛苦。这句诗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惆怅失意的情绪,使全诗的情感达到高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关中》这首诗是晚唐诗人高蟾的一首描绘长安城景色的诗篇。此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末,即唐朝末年。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衰微,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
高蟾是一位贫苦出身的诗人,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这使得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创作这首《关中》时,高蟾正面临着人生困境,他的才华没有得到赏识,生活拮据。这种经历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的疾苦,并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关切和对民众的同情。
在晚唐时期,长安作为帝国的首都,虽然表面上繁华依旧,但实际上已经暴露出种种问题。政治腐败、贫富差距加大、民生艰难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现象在《关中》一诗中得到生动的反映。诗人通过对长安城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