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三年离水石,一旦隐樵渔。为问青云上,何人识卷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远离尘嚣的山水之间,我度过了三年的时光。在那里,我过上了隐逸的生活,时而砍柴,时而捕鱼。我想知道的是,在这变幻莫测的世间,还有谁能理解我的内心世界?
去完善
释义
1. 离:离开;脱离
2. 水石:指山林川泽等自然风光。这里代指作者以前的生活环境。
3. 一旦:一下子;忽然之间
4. 隐:隐居;避世
5. 樵渔:打柴、捕鱼。这里指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6. 为问:请问;要问
7. 青云上:形容地位高或学问深的人。青云,喻指高官显宦或文坛泰斗。
8. 何人:谁;什么人
9. 识:认识;了解
10. 卷舒:谓收卷起张开的书卷。这里用来比喻人的进退出处。
去完善
赏析
《即事》是唐代诗人高蟾的一首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自我经历和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首先,诗的开头“三年离水石,一旦隐樵渔”描述了诗人自己的生涯变化。他离开了繁华的城市生活,来到了宁静的山水之间,过上了樵夫渔夫的生活。这里的“三年”和“一旦”形成了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生活的决然割舍和对新生活的毅然追求。这种抉择与当时唐朝文人普遍追求功名、出人头地的价值观大相径庭,显示出诗人的独立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接着,“为问青云上,何人识卷舒”两句则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质疑。“青云”象征着朝廷和社会的高位,而“卷舒”则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比喻。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在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物中,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并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呢?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失望和不平之感。
整首诗以平淡的语言,通过讲述诗人自身的经历,揭示出对世态炎凉的洞察。诗人用自我命运的变化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展示出他超脱世俗的决心和勇气。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即事》是唐代诗人高蟾于贞元年间(785-805年)所作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五言绝句。高蟾在唐朝的诗人中并不十分知名,但他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这个时期,高蟾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失败,这使他感到沮丧和失望。然而,他在诗歌中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这也反映了他的乐观态度和对生活的积极面对。
在贞元年间,唐朝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在表面上平静的背后,社会矛盾和经济问题日益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土地分配不均,这些都为后来的黄巢起义埋下了伏笔。尽管如此,这个时期的文学和艺术仍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家都活跃在这个时期。
在这首诗中,高蟾通过对秋天的景色进行细腻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用“金河”、“白玉楼”等词汇来形容秋天的景色,给人一种华丽而又凄凉的感觉。这种既美丽又哀愁的氛围,正是高蟾在这个时期所经历的内心世界的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