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夕
风散古陂惊宿鴈,月临荒戍起啼鸦。
不堪吟断无人见,时复寒灯落一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微风拂过古老的堤岸,惊醒了睡梦中的大雁;月亮映照在荒废的古堡上,引发了乌鸦的啼鸣。这段凄美的景致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却没有人看得见。此时,只有寒冷的灯光下,飘落着一朵孤独的花。
去完善
释义
《旅夕》是高蟾所作的一首描写旅途夜晚的七言律诗。以下是注释:
1. 风散古陂惊宿鴈:"古陂"指的是古代的水利工程,如池塘或湖泊;"宿鴈"指在池塘过夜的大雁。这句诗的意思是,夜晚的风吹散了池塘的水波,使得在池塘过夜的大雁受到惊吓。
2. 月临荒戍起啼鸦:"荒戍"指的是荒废的边防驻军;"啼鸦"是指乌鸦的叫声。这句诗的意思是,月亮升起来时,乌鸦开始在荒废的边防驻军处发出叫声。
3. 不堪吟断无人见:"不堪"表示无法承受;"吟断"是停止歌唱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无法忍受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吟咏诗歌,然而并没有人看见他的痛苦。
4. 时复寒灯落一花:"时复"指有时重复发生;"寒灯"是寒冷的夜晚使用的油灯;"一花"在这里比喻一盏灯油燃烧完毕时掉落的一朵火花。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在寒冷孤独的夜晚中,只能看到油灯时而燃烧完掉落的火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旅行中的一种孤寂、苍凉的场景。首句“风散古陂惊宿鴈”通过描述风的吹拂和古堤上的宿雁来表达自然景色的变化,以刻画诗人内心中的不安与焦虑;次句“月临荒戍起啼鸦”则借月光照亮荒凉的古堡以及乌鸦的啼鸣之声进一步强化这种孤独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诗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纠结:一方面他想表达其深深的孤独和忧愁,但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这种情感能够被理解,于是便有了“不堪吟断无人见,时复寒灯落一花”的描写。其中的“吟断”指的是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感体验,而“寒灯落一花”则象征诗人创作的艰辛及其在心灵的坚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旅夕》是晚唐诗人高蟾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旅途中夜宿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50年左右,这是唐朝末期的一个动荡时期。当时的社会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高蟾离家在外,过着漂泊的生活。
高蟾的个人经历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慨。在旅途中,他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这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情感。
在同时间段内,唐朝正处于一个社会政治动荡、战乱频仍的时期。农民起义、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层出不穷,使得唐朝的国力逐渐衰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诗人高蟾的诗歌作品也反映出了他对社会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