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宜春赴举
秋天草木正萧疎,西望秦关别旧居。
筵上芳樽今日酒,箧中黄卷古人书。
辞乡且伴衔芦雁,入海终为戴角鱼。
长短九霄飞直上,不教毛羽落空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里草木萧疏,我向西边秦关告别了故居。
宴会上美酒今宵尽欢畅,书箧中有古人的智慧。
离开故乡陪伴着衔芦的大雁,到深海最终成为有角的鱼类。
在九霄之间翱翔不息,不让羽毛落入空虚之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宜春:古代州名,即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带;
2. 西望秦关:秦关指陕西省关中地区,这里借代长安,是唐朝的首都;
3. 芳樽:精美的酒杯,这里指代美酒;
4. 黄卷:用黄色纸张印刷的书籍,这里指古籍;
5. 衔芦雁:传说中能飞跃九霄的大雁,因善飞行,故比喻有才能的人;
6. 戴角鱼:传说能化身为龙的鲤鱼,因头上有角,故称戴角鱼;
7. 九霄:天空的最高处,这里形容官职地位高;
8. 不教毛羽落空虚:意思是不会让自己的才能被埋没。
去完善
赏析
《别宜春赴举》是唐代诗人卢肇的一首离别诗。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情感。首联描述了秋天的萧瑟和离别的场景;颔联通过酒席上的美酒和古人的书籍,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颈联则用鸿雁和戴角鱼的形象,寓意着诗人即将远行和奋发向前;尾联则表达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坚信自己能够一飞冲天,不辜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品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别宜春赴举》是唐朝诗人卢肇在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所创作的一首离别诗。当时卢肇即将离开故乡宜春,前往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在这之前,卢肇一直在故乡读书学习,与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时光。然而,随着科考之日的临近,卢肇必须踏上征程,去追求更高的理想。
在这个特殊时期,唐朝的科举制度已经日趋完善,成为了士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因此,许多像卢肇一样的年轻人纷纷离家赴京,希望通过科举获得功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还要承受与家人分离的痛苦。
在告别家乡的这一刻,卢肇感慨万千。他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充满期待,又对即将远离的家人和朋友依依不舍。在这首诗中,卢肇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也传递出一股昂扬向上的力量,激励着自己勇敢地迈向人生新的篇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