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季子庙

标题包含
季子庙
巢由高风不可及,后世家邦皆子袭。 东周不竞诸侯强,中原未许干戈戢。 修盟歃血血未干,稷草离离战鬼泣。 阖庐释楚夫概奔,公子纠杀桓公入。 兄弟之间宁固多,旦正衣冠暮成执。 前规旧辙不远人,呜呼季子其肯立。 吴民犹有德吴心,庙貌相望在封邑。 怀古令人忆惨凄,日落疏林风习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鸟儿的巢穴代表了崇高的道德风范,这实在是难以达到的境界,后世家族和国家都需要子子孙孙继承发扬。 东周的政权逐渐衰弱,而其他诸侯国却日渐强大,于是中原本土被战乱笼罩,无法休养生息。 诸侯们修盟誓,为了和平割破手指让血水交融,然而战争却并未停止,原野上的稷草繁茂如同离散的战魂哭泣。 阖闾释放了楚国的俘虏夫概,公子纠却杀了齐桓公进入了齐国。兄弟之间本应和睦相处,却不幸发生手足相残之事。 过去的轨迹就在眼前,兄友弟恭的美德被破坏,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唉,季子,他怎么可能在这样的乱世中立身。 尽管如此,吴国民众仍然以德感化,庙宇间的神明寄托着人们的哀思,它们分布在各个封邑之中。 看到这些遗迹,让人们回想起那个悲惨的时代。太阳渐渐落下,稀疏的树林间风声飒飒,倍感凄凉。
去完善
释义
1. 巢由高风:巢由,即巢父与许由,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高士,此处用以形容隐逸高洁的品行。 2. 家邦:家乡和国家,这里指个人和家庭所归属的地方或组织。 3. 子袭:继承祖辈的遗志。 4. 东周: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具体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这段时期。 5. 不竞:不争强好胜。 6. 中原:指黄河流域地区。 7. 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借指战争。 8. 修盟:修订盟约。 9. 歃血:古代订立盟约时,将祭祀过神灵的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 10. 稷草离离:指战争的破坏。 11. 阖庐:指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至公元前496年在位。 12. 释楚:放过楚国。 13. 夫概奔:指公元前506年,阖闾击败楚国之后,楚国大臣夫概逃到楚国。 14. 公子纠杀桓公入:指公元前495年,公子光派遣刺客刺杀吴王僚,自立为吴王,即吴王阖闾。公子纠被杀。 15. 宁固多:指兄弟之间的不和。 16. 旦正衣冠暮成执:指地位的变化无常。 17. 前规旧辙:以前的规则和老路。 18. 不远人:不背离人类的基本伦理道德。 19. 呜呼:感叹词,表示悲痛、叹息等情绪。 20. 庙貌:庙宇的形象。 21. 封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的土地。 22. 怀古:怀念古代的事情。 23. 惨凄:形容非常悲惨凄凉。 24. 习习:形容风声轻轻吹拂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咏了东周末年各国争霸、战乱不休的历史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感慨。诗人以季子庙为引子,通过对季子的赞美和对历史的反思,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世的沧桑。 诗中,“巢由高风不可及,后世家邦皆子袭”两句,描绘了先贤的高尚品质和道德风尚难以企及,而后世家族和国家却只能继承这些传统。这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接下来,“东周不竞诸侯强,中原未许干戈戢”两句,表现了东周时期的诸侯国家实力强大,使得中原地区的战争无法平息。 接着,“修盟歃血血未干,稷草离离战鬼泣”两句,通过描述各国签订盟约时的情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贪婪。而后,“阖庐释楚夫概奔,公子纠杀桓公入”两句,则具体讲述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展示了统治者之间的争斗与背叛。 接下来的“兄弟之间宁固多,旦正衣冠暮成执”两句,进一步揭示出人性中的虚伪和矛盾。尽管表面上兄弟之间看似和睦,但实际上却充满了权力和利益的争夺。这种反差,让诗人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最后,“前规旧辙不远人,呜呼季子其肯立。吴民犹有德吴心,庙貌相望在封邑。怀古令人忆惨凄,日落疏林风习习”四句,诗人通过回顾历史,表达了对季子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感叹如今的人们已经背离了道德和正义,而季子庙的存在,则成为了人们缅怀历史的象征。整首诗以怀古为主题,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人文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季子庙》是明代诗人袁默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圣贤的敬仰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创作时间为明朝初期,即公元1368年至1644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顿官僚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等,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然而,随着明朝的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外患不断,民不聊生。 袁默作为明朝的一位文人,对这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希望通过赞美古代贤能之士,唤起人们对道德伦理的重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季子庙》这首诗中,袁默通过对季子的赞美,表达了对儒家仁政思想的支持,希望统治者能够以圣贤为榜样,关爱百姓,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