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
山翁自合老林扃,小有天中尽杳冥。
两面楼台驱作势,半崖松石倚为屏。
云归洞口纷纷见,泉入池心细细听。
胜景深藏谁到此,好须图绘入丹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村老人本应隐逸山林,小屋之中一切都很朦胧。
两层高楼与楼台互相映衬,悬崖上的松树和石头宛如屏风。
云雾飘散在洞口时隐时现,泉水流入池塘轻柔悦耳。
这美丽的景色很少有人来欣赏,应当用画笔描绘出来让人传颂。
去完善
释义
1. 山翁:诗人自称,意为隐居在山中的老人。
2. 合:应该,应当。
3. 老林扃:指隐居山林的生活。
4. 小有:小有洞天的简称,指仙境。
5. 杳冥:指深远、幽暗的地方。
6. 驱作势:形容山势险峻。
7. 倚为屏:以松石作为屏障。
8. 云归洞口:云雾缭绕在山洞洞口。
9. 泉入池心:泉水流入池塘中心。
10. 胜景:美景。
11. 好须:一定要。
12. 图绘入丹青:用画笔描绘这些美丽的景色。
去完善
赏析
《惠山》是明朝诗人袁默所写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歌。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惠山的美丽景色。全诗共八句,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句):“山翁自合老林扃,小有天中尽杳冥。”这一部分描述了诗人自己作为一名隐士在山中生活的情景。他在这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仿佛置身于一个属于他的世界。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愿望和对宁静山林生活的向往。
第二部分(第三、四句):“两面楼台驱作势,半崖松石倚为屏。”这一部分描绘了惠山的美景。诗人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楼台比作有动态的景物,形象地展示出惠山的宏伟壮观;而松树和岩石则被形容成一幅静态的画面,凸显出惠山的古朴与宁静。
第三部分(第五、六句):“云归洞口纷纷见,泉入池心细细听。”这一部分继续展示惠山的自然景色。诗人通过对云雾在洞口涌动的描绘,展现了山中神秘莫测的氛围;而对山泉流入水池的声音描绘,则展示了惠山泉水清澈的特点。
第四部分(第七、八句):“胜景深藏谁到此,好须图绘入丹青。”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惠山美景的感慨。他认为如此美妙的景色只有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能找到,而这般景色更是值得用画笔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惠山的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惠山》是明末清初诗人袁默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末清初(大约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明朝逐渐衰落,清朝开始崛起。
在创作这首诗时,袁默正身处这样的历史变革之中。他曾经担任明朝的官员,但在明朝灭亡后,他选择了隐退,过上了宁静的田园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江南的名胜古迹,对自然景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游览惠山时,他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描绘惠山风光的诗篇。
惠山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山。自古以来,惠山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许多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篇。袁默在游览惠山时,不禁想起了古代诗人的佳篇,感叹时光荏苒,世事如梦。在这首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惠山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历史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