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
君不闻吹箫得仙双帝子,宅门敕牌金书字。
又不闻马家堂宇色未昏,宅门题作奉诚园。
古来将相多高第,今不为园即为寺。
吾观黄歇相楚时,岂意异时真似此。
晚周诸国势相倾,齐赵信陵争下士。
何术能令楚复强,三千宾客多珠履。
一旦不谋毋望人,身亡家破神朱英。
嗟乎养士漫如许,得失何异一老兵。
吴墟索莫故城在,庭殿但闻钟磬声。
猿哀鹤怨松风里,遗恨江流终未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没有听说过那两位因吹箫而成仙的皇帝之子,他们的住所门前有金色的敕牌。
你又没有听说那马家的大宅在黄昏时分依旧明亮如新,宅门上的题字是“奉诚园”。
自古以来,将相们都居住在高门大户之中,而今他们的居所要么成为园林,要么成为庙宇。
我看着楚国时期的黄歇,哪会想到后来他真的住到了这样的地方。
战国时期各国势力互相倾轧,齐国、赵国和信陵争相招揽贤士。
有什么办法能让楚国重新强大呢?他们有三千宾客,其中很多人穿着华丽的鞋子。
一旦不再努力谋划,也就不用期望有人来看望了,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真是让人感叹。
叹息啊,供养贤士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实际上得到和失去并无差异,如同一个普通的老兵一般。
苏州的废墟和故城依然还在那里,庭殿中只听得见钟声和磬声。
风声中的猿啼鹤鸣,松涛阵阵,让江水都带着遗憾。
去完善
释义
1. 君山:中国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中的一座山。
2. 袁默: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
3. 吹箫得仙双帝子:指春秋时期的两位隐士王子乔与王子晋。他们因善于吹箫而获得了成仙的机会。
4. 宅门敕牌金书字:指皇帝的诏书。
5. 马家堂宇色未昏:指唐代的马家庙堂虽然已经破旧但依然气势恢宏。
6. 奉诚园:唐玄宗时期大臣马某的故居,后来被改为寺庙。
7. 高第:指高级官员或贵族的府邸。
8. 黄歇相楚时: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黄歇。
9. 真似此:真的如此。
10. 晚周诸国势相倾:指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势力相互倾轧。
11. 齐赵信陵争下士:指战国时期齐国、赵国、魏国等国争相招揽贤士。
12. 三千宾客多珠履:指战国时期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门下的众多贤士。
13. 不谋毋望人:指不用策划就无法期待有作为的人。
14. 神朱英:指古代的一位名士朱英。
15. 嗟乎养士漫如许:感叹养士之事纷繁复杂。
16. 得失何异一老兵:指养士的得与失其实和普通士兵没有太大差别。
17. 吴墟索莫故城在:指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
18. 庭殿但闻钟磬声:指寺庙中的钟声和磬声。
19. 猿哀鹤怨松风里:指寺庙周围的猿猴哀鸣、仙鹤悲啼以及松树间的风声。
20. 遗恨江流终未平:指江水的流淌带走了无数的遗憾,但终究无法平息人们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君山》是袁默的一首怀古诗,诗中描绘了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诗人以黄歇为例,表达了对战国时期诸国争霸的感慨和对历史的反思。
首联通过“吹箫得仙双帝子”和“马家堂宇色未昏”两个典故,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贵族的生活风貌。紧接着的颔联则揭示了这些贵族的地位变迁,他们昔日的宅邸或变为寺庙,或成为园林。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叹。
颈联中,诗人回顾了黄歇辅佐楚国的历史事迹。当时楚国强大,黄歇广纳贤才,希望能使楚国复兴。然而,最终黄歇却因失去谋臣而亡国,这与诗人的现实情境形成鲜明对比。尾联则进一步表达了对这种兴衰际遇的深深惋惜。
整首诗通过对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慨。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不要让历史重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君山》是南宋诗人袁默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当时正值南宋与金朝的战争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袁默作为一名文人墨客,虽然远离战火,但他的生活依然受到了战乱的影响。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曲折,曾一度遭受贬谪,但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他的作品多描写江南水乡风光,通过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热爱。
在《君山》这首诗中,袁默以江南水乡为背景,通过对君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风景的热爱。此时正值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袁默通过这首诗歌,传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