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寄江上吟僧
挂锡在荆楚,杜门无往还。
潮声到孤寺,月色遍前山。
一雁惊幽思,西风惨病颜。
何当重携手,高步白云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在我来把这首诗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他挂锡来到了荆楚之地,闭门不与他人往来。
潮水拍打着孤寺的声音传来,月光洒满了前面的山峰。
一只大雁突然飞来,让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西风吹过,让人感到身体不适。
什么时候才能再次与你携手同行,一起在白云间漫步呢?
去完善
释义
1. 挂锡:僧人出行,将衣钵挂于杖头。这里指僧人在外地游历。
2. 荆楚:古代楚国的地域,包括湖北、湖南等地。
3. 杜门:闭门,足不出户。
4. 潮声:海浪拍击岸边的声音。
5. 孤寺:孤立的寺庙。
6. 一雁:一只大雁。
7. 幽思:深沉的思考。
8. 西风:秋风。
9. 何当:何时,表示期望之意。
10. 高步:迈开大步,形容自由自在地行走。
11. 白云间:象征高远超脱的境地。
去完善
赏析
《秋寄江上吟僧》这首诗意境优美,通过描绘荆楚地区孤寺中的僧人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世俗纷扰的远离之情。首联“挂锡在荆楚,杜门无往还”描述了这位僧人在荆楚地区的隐居生活,不再与世俗往来。颔联“潮声到孤寺,月色遍前山”以潮声和月色为引,展现了孤寺周围静谧的自然景色,衬托出僧人的心境。颈联“一雁惊幽思,西风惨病颜”则表达了诗人在见到飞过的大雁时产生的哀愁情绪,以及与友人生病之时的担忧。尾联“何当重携手,高步白云间”表达了诗人期待再次与友人相聚,共游仙境的美好愿望。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寄江上吟僧》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寇准的一首抒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96年,正值寇准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期间。在这时期,寇准虽然位居高位,但在政治上却受到皇帝和宦官的掣肘,因此心情颇为压抑。
在诗歌的创作背景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北宋时期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游唱和风气浓厚,寇准作为一位有才情的官员,常常与同僚和文友进行诗词交流,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次,当时的政治环境较为复杂,寇准作为有抱负的政治家,在面对皇帝的猜忌和权臣的排挤时,难免感到孤独和无奈,这也使得他更加渴望找到知音。
此外,北宋时期佛教文化盛行,寇准作为一位虔诚的信徒,经常到寺庙中去寻求心灵的慰藉。在他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僧人生活的向往,以及渴望摆脱世俗纷扰的心情。这种心境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士大夫对禅宗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出世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