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前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驾钝之材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良驹并非以其力量著称,而是因德行。我拥有两匹马,因此总是对它们感到惊奇。其中一匹每天要吃掉好几斗豆子,喝下一斛泉水,但如果不干净它宁愿饿死也不吃。披着盔甲奔驰时,起初看起来似乎并不快。等到跑了大约一百多里之后,才开始昂首长嘶,展现出惊人的速度。从中午到傍晚,它可以跑上两百里。卸下马鞍和盔甲后,依然气息平稳,不出一滴汗,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这就是那匹马,食量虽大却不挑剔,力量充沛但不炫耀,是适合长途跋涉的好马。可惜它在帮助收复襄阳和平定杨幺叛乱时不幸相继死去。现在我骑的这匹马就不同了。每天吃的粮食不过几升,喂它吃什么草料都无所谓,喝什么水也都行。刚抓住缰绳还没坐稳呢,它就跃跃欲试地往前冲。才跑了不到百里,就累得筋疲力尽,大汗淋漓,几乎要倒下了。这就是那匹马,稍微吃点喝点就容易满足,喜欢卖弄容易疲惫,只是一匹普通的劣马而已。

去完善
释义
1. 《论马》:这是一篇古代文学作品,作者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
2. 骥:良马,这里指优秀的马。
3. 不称其力,称其德:不是称赞马的力气,而是称赞马的德行。这里强调了马的品性和素质的重要性。
4. 臣:作者自称。
5. 二马:作者的两种马。
6. 日啖豆至数斗:每天吃的草料多达数斗。
7. 饮泉一斛:喝的水有一斛之多。
8. 介胄:披上铠甲。
9. 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开始摇头长嘶,显示出矫健的姿态。
10. 自午至酉:从中午到晚上。
11. 犹可二百里:还可以走二百里路。
12. 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卸下马鞍和甲胄,依然毫不喘息,不出汗,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
13. 大而不苟取:力量强大却不随便索取。
14. 力裕而不求逞:力量充沛却不炫耀。
15. 致远之材:能够到达远方的材料。
16. 值复襄阳,平杨幺:遇到恢复襄阳的事情,平息杨幺的叛乱。
17. 不幸相继以死:不幸在接连的事务中死去。
18. 所乘者不然:现在的马却不是这样。
19. 甫百里,力竭汗喘:刚走了一百里的路程,就累得筋疲力尽,出汗气喘。
20. 寡取易盈,好逞易穷:取得少却容易满足,喜欢卖弄容易陷入困境。
21. 驾钝之材:驾驶技术笨拙的材料。

去完善
赏析
《论马》是一篇描绘马匹特点及品质的文章,岳飞将两种马进行对比,以此比喻人的品德与才能。第一种马食量大且选择食物严格,体现出"受大而不苟取"的特质,行动稳健有力,能够长时间跋涉而不疲惫,展现了马的忠诚勤勉之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二种马,虽然食量小,但却不分好坏地食用草料,稍加驱使便疲惫不堪。这体现了人的贪婪短视和才疏学浅。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岳飞的观察和马的不同表现,展现出深刻的人性洞察,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视品格才能兼备的人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论马》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一首咏物诗,创作于公元1140年左右。这一时期,正是宋金战争的紧张阶段,岳飞时任南宋军队的中兴四将之一,积极投入到抗击金军、收复失地的战斗中。
在《论马》一诗中,岳飞通过对马的赞美,表达了他对忠诚勇敢、奋发向前精神的崇尚。他将自己比作一匹千里马,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这个时期的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方领土沦陷,百姓疾苦。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主战派和主和派斗争激烈。岳飞作为一位富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将领,坚定地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但他的主张却屡屡受到朝中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岳飞创作了这首充满壮志豪情和家国情怀的《论马》,以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之心。这首诗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繁荣而奋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