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迅速响起的军号如同疾风闪电,战争的声音震撼着北方的边境。英勇的军队横渡河洛,直攻入燕幽之地。战马踏过敌人的鲜血,战旗上悬挂着可汗的人头。战士们归来向英明的君主报告,他们已经恢复了失去已久的祖国河山。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紫岩:古地名,位于河南济源西。这里指代张浚,字紫岩。
2. 张先生:即张浚。
3. 北伐:古代中原王朝为收复失地而进行的战争。
4. 号令:发号施令。
5. 风霆:疾风迅雷,形容军队行动迅速。
6. 天声:天威之声,喻指大军之声势。
7. 北陬:北方边远地区。
8. 河洛:河,黄河;洛,洛阳。这里是北宋故都汴京的泛称。
9. 燕幽:燕,燕京;幽,幽州。这里指金国都城中都(今北京)。
10. 马蹀:踏过。
11. 阏氏:匈奴单于之妻称阏氏。这里借指金国贵族。
12. 旗枭:砍下敌酋首级挂在军旗上。
13. 可汗: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号。
14. 明主:英明的君主。
15. 恢复:收回失去的疆土。
16. 神州:中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送紫岩张先生北伐》是南宋著名将领、文学家岳飞的一首词。全词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上阙描绘了战事的迅猛,令天地为之震动,可见张宪威势之壮。下阙则预言胜利,抒发英勇杀敌,完成北伐,重整河山的坚定信念。整首词雄浑豪放,雄壮激昂,展现了岳飞豪情满怀,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这首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年份已无法考证。此时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战乱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金国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已经引起了人民的普遍不满和反抗。在这样的背景下,岳飞作为南宋的一员猛将,写下了这首送别诗,以表达对前线战事的关切和对胜利的期待。
这首诗是在送别即将出征的张先生时创作的。此时的岳飞,人生际遇并不顺利,虽然屡次立下赫赫战功,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得到应有的晋升,甚至被排挤陷害,这使得他对国家局势感到忧虑。然而,他仍然坚信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因此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同时,这个时期的背景是民族矛盾尖锐,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但与此同时,这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使得许多人投身于抗击外敌、恢复国土的事业中,岳飞便是其中的一员。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岳飞那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信念,这也成为他的诗歌创作中最具感染力的一部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