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卿送方竹杖以诗谢之
何必穷搜到大宛,仰山龙种出天然。
直方自得坤爻动,坚瘦宜居灵寿先。
剩喜登山扶病足,不妨倚壁伴清眠。
故人若问今无恙,不似山僧故削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为何要苦苦寻找大宛马,高山骏马天生丽质。
保持自然状态为阳刚之道,坚韧瘦削适合住在灵山。
特别喜欢爬山锻炼病体,依靠墙壁休息安眠未尝不可。
假如老朋友询问我近来如何,不像和尚一样削发为僧。
去完善
释义
1. 大宛: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这里指代制作精美竹杖的地方。
2. 仰山:位于江西省的著名山峰,这里借指好的竹子生长地。
3. 龙种:指品质优良的竹子。
4. 天然:指竹子是天生的,并非人工培育。
5. 直方:指竹子的形状笔直且端正。
6. 坤爻:源自八卦中的“坤”卦,象征土地,这里形容竹子扎根于土壤。
7. 坚瘦:形容竹子的坚韧和瘦长。
8. 宜居灵寿:是指竹子适合作为手杖或拐杖来使用。
9. 清眠:指休息睡眠。
10. 无恙:身体健康,没有疾病。
11. 山僧:住在山里的和尚,这里指僧人生活简朴。
12. 故削圆:故意把物品磨圆,这里表示诗人自己的生活态度,不像僧人那样完全与世隔绝,保持一定的生活乐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蔡戡因获赠方竹杖而作,他借咏物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在诗中,作者将竹杖与“大宛”的骏马相比,突出了竹杖的高贵品质,同时暗示了友人方介卿对他的深厚情谊。
第一句“何必穷搜到大宛”中的“大宛”,是指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以其盛产骏马闻名。作者认为,即使是大宛的骏马,也不如眼前这根来自仰山的天然龙种竹杖珍贵。表达了对方介卿馈赠的感激和珍惜之情。
第二句“仰山龙种出天然”则赞美了竹杖的天然品质和非凡来历。通过描述竹杖生长地仰山,以及将其比喻为“龙种”,既表达了竹杖的高贵出身,又强调了其自然的、纯朴的美质。
接下来的两联进一步描绘了竹杖的特点及其对自己的帮助。诗人把竹杖比作卦象中的“坤爻”,象征着母亲的温柔宽厚,强调竹杖坚韧而不失柔韧的特性;紧接着又以古人使用的灵寿杖来衬托竹杖的优越性,体现出竹杖适于助步的功效。
此外,诗人还将竹杖作为登山时的忠实伙伴,并表示尽管有疾病困扰,但有竹杖的陪伴,依然能行走自如,甚至可以伴着墙壁打盹小憩。以此表达出对竹杖的依赖与信赖。
最后一句“故人若问今无恙,不似山僧故削圆”是对故人的回应,诗人用“山僧”自比,言外之意是说,虽然他已经年迈,但他并没有因为年老体衰而变得圆滑世故,而是保持着竹子一样的坚韧刚直,这也是他对朋友忠诚品质的暗示。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一根竹杖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介卿送方竹杖以诗谢之》是南宋时期诗人蔡戡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2年前后,即南宋高宗赵构在位时期。这个时期,北宋灭亡不久,南宋王朝刚刚建立,国家正处于休养生息的阶段。
在创作这首诗时,蔡戡正值壮年,他曾任殿中侍御史、礼部尚书等职,后因事被贬为淮西提点刑狱。在这个人生阶段,蔡戡经历了官场沉浮,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观察和理解。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文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与此同时,这个时代背景也与作者息息相关。当时,南宋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选拔贤能、整顿吏治等。这些政策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们更加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蔡戡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