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鄂
渺渺阳台去,茫茫鹦鹉洲。
干戈迷大别,烟雨瞑南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渐行渐远的阳台,与迷茫的鹦鹉洲。
烽火中的大别山,烟雨中朦胧的南楼。
去完善
释义
《沔鄂》:这是一首描述江汉平原一带风景的诗歌。沔鄂是古地名,大致在今天的湖北省一带。
1. “渺渺阳台去”:阳台,原指楚王宫中的阳台,这里代指楚国故地。“渺渺阳台去”意思是诗人遥想当年楚国故地。
2. “茫茫鹦鹉洲”:鹦鹉洲,长江中的一座沙洲,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中,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茫茫鹦鹉洲"描绘出鹦鹉洲广阔而美丽的景象。
3. “干戈迷大别”:干戈,兵器,引申为战争;大别,即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交界处。这句诗意为战乱使得大别山的景色变得迷茫不清。
4. “烟雨瞑南楼”:烟雨,南方湿润的天气现象;瞑,闭上眼睛,这里引申为遮掩住;南楼,指南方的高楼。诗句描绘了烟雨中江南楼阁若隐若现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沔鄂》这首诗,以“渺渺”和“茫茫”开篇,突出了地理环境的宽阔与广大。诗人用“阳台”与“鹦鹉洲”两个著名景点来形容沔鄂之地,展现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接着,他通过“干戈迷大别”这一描述,表现出战争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混乱与迷失。最后,“烟雨瞑南楼”则借烟雨笼罩的南楼景象,传达出诗人的忧伤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沔鄂》是南宋诗人曾慥的一首描绘长江中游地区的壮丽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2世纪左右。在南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这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曾慥却能以乐观的心态,通过诗歌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曾慥(约1170-1236年)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科举考试中,他曾多次落榜,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在50岁时考中了进士。此后,他历任地方官吏,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许多贡献。
在南宋时期,由于金兵的入侵,国家陷入了混乱。面对这种局面,曾慥并没有放弃信念,而是积极呼吁抗金,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他的诗歌作品也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