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易春秋新解
夫子春秋之所记,二百四十有二年。
谨严之法不可犯,欲示万世天子权。
礼乐征伐必上出,诸侯虽大莫得专。
周平东迁鲁君隐,王纲坏裂勿复联。
天王所存位与号,列国自用公承传。
齐桓晋文无实义,挟周狥己掩大愆。
不归圣笔立中制,谁其当罪谁其贤。
丝纷五传角同异,各专门记执所偏。
遂令学者蹈迷径,不探元本遭羁牵。
至于歆向父子间,亦反天性相镵镌。
何休杜预范宁辈,离经附传以臆笺。
膏肓废疾互讥病,虽欲针起难自痊。
前人文字安可数,议难啾唧秋嘒蝉。
有唐名儒陆淳者,始开奥壤窥源泉。
我朝又得孙明复,大明圣意疏重渊。
刘生新解最后出,了无塞碍成通川。
所趋旨义极简正,撑拄异论牢且坚。
事不归王皆不与,达经之志所以然。
诗三百可一言蔽,曰思无邪而已焉。
方今四海大一统,万里号令犹君前。
安不思危易其治,毋容僭乱生阶缘。
往持此说助邦政,坐令当扆尊如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夫子《春秋》之所记载,共历时二百四十载。
严谨法纪不容侵犯,彰显千秋万代天子之权威。
礼仪音乐征战攻伐需天子裁决,诸侯即便强大也不能擅自专断。
周室东迁后鲁君地位隐秘,王权体制破败难以再续联结。
天王所保留的名位与名号,列国各自使用并传承。
齐桓、晋文虽有虚名大义,实则挟天子以令诸侯掩盖过错。
若不归于圣人笔法建立中道制度,谁当受罚谁又堪称圣贤?
纷繁复杂的《春秋》五传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记录时有所偏颇。
这导致学者们迷失其中,无法探究根本所在而陷入困境。
甚至像司马氏这样的父子,也在背离本性相互攻击。
何休、杜预、范宁等人,离经叛道凭个人猜测注释。
他们如同患有顽疾,相互指责难以自愈。
古人的文字哪能尽数评论,议论纷纷犹如秋蝉哀鸣。
唐代有名儒士陆淳,首次打开奥秘探索源头活水。
本朝又有孙明复先生,详析经文揭示深刻内涵。
刘生最新解读紧随其后,毫无阻碍终成通衢大道。
他的观点主旨简练端正,有力反驳异议牢固坚定。
凡是无关王权的都不涉及,他的目的是阐发经文的意志。
《诗经》三百篇可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心无邪念。
如今四海之内一统,万里之内的命令仍然遵从君王。
岂可不思安危调整治国之道,不容许混乱无序滋生蔓延。
秉持这个观念来辅佐国家政务,将使执政者受到至高无上的尊崇。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读刘易春秋新解》是宋代文学家韩琦为评价刘易的《春秋》新解而作的诗篇。诗人在阅读刘易的《春秋》新解后,认为其阐述的“事不归王皆不与,达经之志所以然”具有重大意义。他主张天下政治统一,不应出现僭越犯上之事,呼吁统治者应居安思危,治理国家。该诗篇展示了诗人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政治理想,并对其作出了深刻的理解和赞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琦所创作的《读刘易春秋新解》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刘易在解读《春秋》时敢于创新的理解和赞赏。创作背景如下:
首先,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1127年的北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相对繁荣稳定的时期,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文学创作更是丰富多样。韩琦作为当时文坛的重要人物,对社会历史有深刻的洞察力。
其次,这一时期韩琦个人经历丰富。他担任过多种官职,并且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他的诗歌作品既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又富有人生哲理。通过阅读刘易的《春秋新解》,韩琦敏锐地察觉到刘易在此书中有新的突破和理解,这使他深受启发并感慨万分。
此外,与作者相关的时代背景中,北宋时期的士人普遍热衷于儒家经典的研究。刘易是当时的学者之一,他以独特的视角研究《春秋》,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这种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得到了韩琦的高度认可和赞誉,并借此表达出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的独到见解。
综上所述,韩琦创作《读刘易春秋新解》一诗时,正处于北宋这一繁荣时期。他在人生经历和政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并通过阅读刘易的《春秋新解》,对其敢于创新的精神表示钦佩。同时,这首诗也反映出北宋时期儒学研究的活跃气氛和学者们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